《小石潭记》助读

文/苏  如

指津·提要

读《小石潭记》宛如欣赏一幅楚楚动人的水墨画。除虚笔外,其精妙笔法还有:

伏笔。开篇以“心乐之”点出“乐”,为伏笔,后用比拟移情手法写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乐”“乐”相应,此为明伏;开篇特意点出“隔篁竹”也是伏笔,正因为“隔”,才导致只能“闻”而不能直接“下见”,才导致“伐竹取道”,此为暗伏。文虽短而上下关联,前后照应,针线绵密,匠心独具。

陪笔。文题为《小石潭记》,故直接或间接地写石写水应是文章主笔所在,但为了整体凸现可“乐”之景,作者还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陪笔,描摹其色、态之可爱,从而与清水奇石构成幽深的意境。

繁笔。状溪岸之石,作者仅用“犬牙差互”喻写之,用墨省俭;而写潭“近岸”之石,却既有“卷石底以出”这一总写,又有“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一铺排式分写。同为写石,一简一繁。作者正是为了紧扣文题中之“石”字,凸现“小石潭”之特点而安排繁笔的。

顿笔。文章以“凄神寒骨”一句由写景转入抒写心境。能与作者“相乐”的美景使作者暂时忘记了失意、坎坷和郁闷,但“过清”之境终于触动了作者的伤感,此时已蒙上了浓重凄迷色彩的景物该引发多少人生感悟啊!可是作者没有肆意铺陈发挥,而是用“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9字全力收住,戛然而止。这两句就是顿笔,它似拦河大闸陡关闸门,蓄起情感潮水,在顿跌中给读者无穷的联想和回味。

拓展·提升

西湖漫笔(节选)

宗璞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淙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1.节选部分写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景点的景色,描写围绕“____”字展开。

2.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1)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小石潭记》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这一句用的是同样的手法吗?

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一句中的“苏公”指__________;这位“苏公”有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出两句)

5.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与《小石潭记》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55字】

【第41期第2版《伏笔  陪笔  繁笔  顿笔》参考答案】  1.灵隐苏堤绿  2.(1)不能换。因为这三个字写出因地而异的绿。绿在“洞”内,深邃而暗厚,故用“幽”;绿在“山”上,延伸广远,活泼而无拘束,故用“野”;绿在“涧”中,分布均匀适度,无争盛斗茂之意,有悠然自得之态,故用“闲”。(2)不能换。青苔属苔藓植物,它的根、茎、叶的区别很不明显,外形呈蓬蓬松松的绒状,用“绿茸茸”沟通了视觉和触觉,给人以松软稠密的质感,透露出鲜嫩蓬勃的柔美。作者“漫步苏堤”,只见远远近近,树木苍莽,枝叶荫翳,一片绿意,“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从而体现出一种浓密、深邃幽清的美,此时用“绿荫荫”描绘,准确而富有诗意。 3.运用排比、博喻手法(“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小石潭记》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一句不是比喻句,只是排比句。 4.苏轼(苏东坡)诗句示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相同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同处:《西湖漫笔》描写西湖以绿为主色调的美景,步步深入地抒发赞美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的感情先乐后忧,融入作者被贬后的失意心绪。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