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蘩——为他人做嫁衣

采蘩——为他人做嫁衣

  【原文】

  于以采蘩(1)?

  于沼于沚(2)。

  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

  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3),

  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5),

  薄言还归。

  【注释】

  (1)于以:到哪里去。蘩:水草名,即白蒿。

  (2)沼:沼泽。沚:小洲。

  (3)被(bì):用作“皮”,意思是女子戴的首饰。僮僮(tóng):童童,意思是首饰繁多。

  (4)夙夜:早晨和晚上。

  (5)祁祁:首饰繁多的样子。

  【译文】

  到哪里去采白蒿?

  在沼泽旁和沙洲。

  白蒿采来做什么?

  公侯拿去祭祖先。

  到哪里去采白蒿?

  在那深深山涧中。

  白蒿采来做什么?

  公侯宗庙祭祀用。

  头饰盛装佩戴齐,

  从早到晚去侍奉。

  佩戴首饰真华丽,

  侍奉结束回家去。

  【赏析】

  全诗描述的是采白蒿者的辛劳,有着一股淡淡的哀怨。到野外山涧去采摘白蒿,在祭祀场所守侯侍奉,这不会是王公贵族们所从事的活动。虽然,古代贵族夫人也掌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参与采摘、洗煮等劳动。据《周礼·春官宗伯》上记载:“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采蘩》中的主人公既然是“夙夜在公”,而其忙碌的场所又在“公侯之宫”,根据其描述所表现出的信息,自可判定此诗中的主人公即是被使唤的“女宫”。

  诗的第一章,出现了一群忙于“采蘩”的女宫。她们日夜穿梭于池沼、山涧之间,寻找祭祀所需的白蒿,采摘够一定的数量之后,就匆忙送到“公侯之宫”。诗中采用了简短的问答之语:“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哪里采的白蒿?” “水洲中、池塘边。” “采来作什么?” “公侯之家祭祀用。”一答一问间,那采蘩的忙碌景象已浮于眼前,采蘩女只在匆忙赶路中,才有时间简短回答好奇者的询问。仿佛问者刚听闻答复,采蘩女的身影就已远去了;迫不及待再追问一句,那“公侯之事”的回答声竟如同传自空旷的山涧。而后在第二章中延续第一章的一问一答,则更显忙碌之色。甚至可以从诗中依稀看到穿梭其中采蘩女的匆忙身影。

  第三章的描述与上两章似乎有些脱节,实则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形式,从繁忙的野外采摘,一下子来到忙碌的宗庙供祭的现场。根据《周礼》“世妇”一词的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就要日夜守在宫里,洗涤众多的祭器、蒸煮“粢盛”,忙于各种杂事。因为祭祀事宜的庄严性,女宫的装束也十分的讲究,穿着盛装,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头戴光洁华丽的发饰。像这样一次必须“夙夜在公”的盛大祭祀,女宫们究竟要花费多少心血?诗中并没有做任何的铺陈,就直接将视线转移至她们的妆容上。捕捉女宫们发饰上的“僮僮”到“祁祁”的变化,进而间接描画出女宫们因操劳过度而无暇自顾的无奈心境。那顶着松散发髻、拖着无力的两腿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们,人们已细辨不出她们脸上究竟带着几分释然、几分辛酸。诗尾的“薄言还归”对此已作了无言而余味悠长的回答。

  诗文读来只觉得酸涩悲凉,那些认为《采蘩》是诸侯夫人的自咏之辞脱不了附会的嫌疑。穿行于诗文其间的,实是通宵达旦辛劳的女宫:急促的应答,透露着到贵族为奴的身不由己;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女宫们“夙夜在公”的悲戚。千辛万苦到野外采来白蒿,是供王公贵族祭祀用;费心劳神打扮装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其中滋味唯有女宫们自己知晓。虽然没有言说,读者却能感到平淡的叙述中藏有的几许怨忿。

  如此想来,做人其实也摆脱不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处境。其中的细微差别只在:自觉与不自觉,顺从与被迫。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