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妙笔生——漫话古代咏乐诗

作者:王美春

上古时代,诗与音乐是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300多首诗便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谓“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后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学艺术的发展,诗才与音乐分家,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古代诗人又大都酷爱音乐,故咏乐诗也多。这里所谈的咏乐诗,仅是那些摹写器乐的诗作。古代乐器颇多,有弦乐器,如琴、筝、瑟、琵琶、箜篌等;有吹管乐器,如笛、笙、萧、角、胡笳、觱篥等;有打击乐器,如鼓、钟、磬、拍板等。
纵观历代咏乐诗,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诗侧重于咏乐,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对音乐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如唐代诗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全诗极力摹写琴声,以小儿女的窃窃私语状写琴声的轻柔细屑,以勇士奔赴战场的气势状写琴声的高亢雄壮,以浮云柳絮随风飘扬状写琴声的柔和悠扬,以百鸟争鸣和孤凤独唱状写琴声的嘈杂细碎和孤清嘹亮.以攀登高峰、分寸难上与顿然失势、跌落千丈来状写琴声的高低变化,以诗人听琴的感受和反应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此诗语言形象生动,描绘琴声精细入微,不愧为咏乐诗的佳构。

另一类是通篇以抒情为主,咏乐仅是为抒情作铺垫、映衬,而抒情则使咏乐有了着落,咏乐与抒情相结合。如:“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吹苗》诗,描写笛声的凄凉悲哀,令人断肠,由此引发诗人的故园之思、飘泊之愁,以前者映衬后者,诗风沉郁顿挫,极富艺术感染力。又如唐代诗人顾况的《听角思归》诗:“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日影徘徊。”从标题便可知此诗旨在抒写戍边者的思乡之情,诗中写戍边者“梦后”而闻“城头晓角哀”,仅是用以衬托其思乡之情。此诗与杜诗可谓同个有异,异曲同工。

古诗咏乐通常采甩的技法有:

(1)巧比妙喻。或从视觉方面着墨,借助于比喻,将无形的乐声化为具体可视之物。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以空山群鸟的散而复聚比喻乐声的时纵时收,以浮云蔽天与云开日出分别比喻乐声的低沉和明朗,便将董大所奏胡笳声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唐代另一位诗人柳中庸的诗句“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听筝》),写筝声似柳条拂着春风,依依惜别;杜鹃对着落花,啁啁啼血。新颖贴切的比喻,也将无形的筝声化为有形可视之物,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或从听觉形象入手,以人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声响比喻乐声的起落变化、丰富多采。这在咏乐诗中比比皆是。南朝齐诗人谢朓的诗句“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和王中丞闻琴》),便是以人们熟悉的声响——秋风吹动草木之声和涧水的轻鸣之音分别比喻琴声的细碎和轻柔流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咏乐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琵琶声更是脍炙人口: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段文字也是以人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一系列声响作比喻,状写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2)运用典故。典故运用得当,有助于表现音乐的感染力、诗人的情感。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用春秋晋乐师师旷弹琴,“大风至,大而随之……堕廊瓦”的典故,状写乐声的飘洒变化,颇为贴切。宋代诗人文彦博的诗句“秋宵万籁沉,羌笛似龙吟。向秀忽思旧,马融方好音”(《秋夜闻笛》),先描写环境,继而以“龙吟”比喻笛声,接着用向秀与马融的典故。据《晋书·向秀传》记载,魏晋间,向秀与稽康、吕安等为友,后来稽、吕被司马昭所杀。向秀一次途经山阴旧居,听到邻人吹苗,想起故友.写下《思旧赋》。东汉马融作有《长笛赋》。文彦博援引这两个典故,状写笛声,寄寓其思乡怀旧之情,也恰到好处。

(3)侧面描写。唐代诗人施肩吾的《夜苗词》: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此诗前两句描写环境,直言笛声的嘹亮;后两句写灯下一位裁剪衣服的妇女由于听到嘹亮的笛声而误将一朵同心花剪去一半,以此衬托笛声的艺术感染力强,其效果远胜过明言直说。这是以人的情态侧面描写乐声。明代常伦的诗句“白雪调中晏,青云遏远天”(《琵琶》),则以自然景物侧面描写乐声。你看,那悦耳动听的琵琶声竟然使白云安谧、青云止步,这是多么神奇的魅力呵!如此笔法又哪里是正面描写所能比拟的?

有些古诗咏乐又往往是多种技法并用。如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开篇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时间、地点、人物,侧面烘托箜篌声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昆山”四句具体描绘箜篌声,诉诸听觉与视觉形象,借助于新颖的比喻,状写乐声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柔美婉转,时而低沉凄切,时而流畅轻快。“女娲”六句,则展开想象的翅膀,将笔触时而伸向天上,时而伸向神山水中,时而又伸向月宫,通过摹写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听箜篌时的情态来衬托箜篌声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综合运用多种技法,便将诉之于听觉的箜篌声化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突现了李凭演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唯其如此,此诗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同被公认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咏乐名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