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用经典呵护心灵

作者:龚勤舟
秋高气爽的时节,笔者来到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家中做客。先生早早地在楼梯上迎接我的到来,他个头不高,头发花白,人却十分精神,脸上绽放着和蔼的笑容,眼睛里还闪烁着光芒。

钱先生已经退休在家,但经常外出讲学,非常繁忙。在他的书房里,我依然发现厚厚的《鲁迅全集》散放在书桌上,其中还有一沓文稿。对钱先生来说,《鲁迅全集》已经陪他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随着时光的流逝,它越发浓烈地融入先生的内心,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交谈中,钱先生自嘲地说,直到晚年,他才真正地理解了鲁迅,也才切实体会到漂泊的洞察。钱先生坦然声称:“我读《鲁迅全集》,并非是为了消遣和求知,它的价值体现在求真和寻根,当我内心发生困惑的时候,我首先就会想到《鲁迅全集》,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它奠基着我的生命。”
钱先生很关心青年人的读书话题。他认为,现在的青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遭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困惑是生活没有目标,人生缺乏信仰,所以青年朋友需要读书,读经典著作,用它们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对青年人来说,阅读经典的意义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选择那些探索人类、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人类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最为震撼人心的文化大师和文化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都已做到家喻户晓,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中国也有,中国的经典主要有四种:首先在中华文明的开创时期,孔孟老庄是经典;其次是唐诗,这是中国文化的青春期,非常符合青少年的性情,它充分展示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第三,就是《红楼梦》,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总结性意义;第四是鲁迅,他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我们阅读他们的著作,并不是因为我们崇拜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可以支撑我们民族和个人的生命。

钱先生说,当人们内心苦恼的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即使书籍不能给予人们解决问题的准确答案,但是读书,特别是读经典,可以让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启发,可以给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当然,阅读的时候也会碰到困惑,困惑的原因是读不懂书,不知道、不理解作者的思想。钱先生回忆起他在上大学时读鲁迅的作品,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强调阅读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底层社会生活中,那些读不懂的书籍就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理解。他回忆自己曾经在贵州工作、生活的情景。在西部这个贫困而又边缘的省份,他接近了在底层生活的群体,发现他们当中就有很多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样的形象。

读书、实践、思考、写作,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钱先生说,如果实践是在体验中读懂了书籍,那么思考则是与读书同时进行的。如果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掉进“学而不思则罔”的困境。正是因为思考,思考人生、生活,所以才去广泛地读书。写作是读书的最后环节,写作基于思考,写作非常重要,因为读了书之后有很多想法,想法是零散的,写作就是整理,是把思考凝固和提升。先生提倡每读书必动笔,不管是写读书笔记、摘抄段落、借题发挥等等都是好习惯,但是一定要读经典,而不能为了方便首先选择去读别人的解释,这种道听途说是不可取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