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红楼真本事·“元”来如此》

作者:陈传坤
一、元春生辰为哪般?

究竟元春年龄的常识性的错误,是不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明显破绽,“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否还有其他确凿的证据支持此论断吗?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后40回的文本作者故意设置这些错误究竟是何用意,顺藤摸瓜地梳理下去,看看究竟能够发现什么大的惊心埋伏。

我们使用实验控制法和排除法,仔细对证看看文本陈述矛盾否,尤其对照关键回目,尝试用31岁和43岁分别“试商”,核对集合系列现象是否符合文本关卡。

《红楼梦》第5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到了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第78页)

其中“兕”是指“犀牛类猛兽”。“虎兕”,原作“虎兔”,甲戌、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均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三卷本120回从己卯、梦稿本改。

第九十五回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第1344页)根据地支、节气与农历十二个月的关系可知,后40回的作者将“虎兕(兔)相逢大梦归”这一句判词明确解释成了元春去世日期的时间特征。如果作“虎兕”,则是指“十二月(丑月)立春,寅(虎)月与丑(牛)月相交”;如果作“虎兔”,则是指“寅(虎)年十二月立春,交卯(兔)年寅月”。由此看来,无论第五回的判词究竟是作“虎兔”还是作“虎兕”,第九十五回对元春去世日期的描写,都是符合前80回作者文本字面意思的。

清朝入关后,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弃明朝的“大统历”而改用“时宪历”,颁行《时宪万年书》,“时宪历”一直施行到清末。郑鹤声编撰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上起1516年(明代中叶正德十一年),下迄1941年(民国三十年),将阴历的年月日与阳历的年月日一一对照排列,其中“节气纪载,自清世祖顺治二年起,全以《万年书》为依据”;书的中缝,从上到下,排有当年的干支、公元和朝代年号纪元。因此《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所载的小说作者所处时代的干支历日和节气等资料数据,与他创作时所依据的历法资料和天象数据是完全一致的。

康熙皇帝后四次南巡至和江宁等地,都是由曹寅接驾。由此可以确定:考察元春去世日期的上限是1703年。文本是由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首次刊印出版的。无论作者是谁,后40回所载的历法情况(十二月十八日立春)也应该与其亲身经历有关,并且绝不会在乾隆辛亥冬至之后。因此考察元春去世日期的时续下限为1792。用《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在后40回作者生活与创作的年代中,究竟有没有某寅年十二月立春、某卯年寅月的情况。

陈林《红楼梦时间解密》推论与此迥然抵牾,他论证说:

元春只可能死于寅年十二月立春后的十二月底或卯年正月初某日,因此可以首先排除两个年份:1711年和1771年。在剩下来的两个年份中,只有“1723年2月4日,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惟一恰当的时间。也就是说,后40回作者所暗示的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一定是在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理由如下:

(1)这个日期符合笔者对其真实去世日期的判断,即按照小说上下文来推断,元春必然死于十二月底或一月初,而不是十二月十九日。如果元春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下午3时左右立春之后),则可以推断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有意将“廿九”改编成了“十九”。这就是说,小说作者很有可能在真实日期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数字笔画以隐瞒小说情节的真实朝代年纪。如果元春死于壬寅年十二月立春之后一日,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可知她死于癸卯年正月初一。
(2)不论元春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还是死于次年正月初一,她都是死于雍正元年年初。这个日期非同小可,绝非偶然,它必然是后40回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这个日期对于小说中的贾府和历史上的曹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春之死,是贾府败落的导火线,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潜伏已久的种种危机终于汇聚在一起,来了一个总爆发,导致贾府被查抄。对于现实中的曹家而言,“虎兔(兕)相逢”更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临界点。

康熙六十一年正是壬寅年,康熙在位61年,曹家因为与康熙的特殊关系也享尽荣华富贵,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康熙于壬寅年壬寅月十一月十七日(1722年12月24日)驾崩;十一月二十日(12月27日),康熙第四子即位,以第二年癸卯年(1723年)为雍正元年,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正好在立春后一日,即1723年2月5日。

笔者经过查电子万年历索证,腊月十八日立春并不是稀有之事,甚至找到年份有7、8个,因此可以成为小说作者创作的现实依据。从1703到1791年间,“寅年十二月立春”的年份如下:

1703月2月4日,癸未年是腊月十九,1704年,乙未年腊月廿九日,
1706年2月4日,癸未年十二月廿一日,
1711年2月4日,庚寅年十二月十七日,16时58分,或16时44分

1723年2月4日,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时5分,或14时51分

1747年2月4日,丙寅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0时46分,或10时31分

1771年2月4日,庚寅年十二月二十日,6时32分,或6时15分

其中,符合“寅年十二月17日-19日立春”条件的年份应有1703年、1711年。可见陈林“首先排除两个年份:1711年和1771年,剩下来的两个年份中,只有‘1723年2月4日,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惟一恰当的时间”是错误的!

譬如,1703年2月4日年,为壬午年腊月乙未日/十九日18:44:20时立春,交癸未年甲寅月乙未日,也可以表述为:“是年甲寅(月)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这与第95回:元春“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也算基本符合。所以1703年也可取用。也就是说,后40回作者所暗示的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并非象陈林言之凿凿的“一定是在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按纪年法,说真实的文本应为:元春逝世的时间是公历1711年2月5日——(康熙50年)辛卯年庚寅月戊寅日(腊月十八日),(逢辛卯年庚寅月十七日/丁丑日16:58:34时立春)。

其实,解读文本表述,标点还可以这样的:

是(应为逝)年甲(应为某天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一、二岁。(实际40/39岁或31岁)

这符合第95回:元春“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笔者由此推论:一、符合笔者对其真实去世日期的判断,即按照小说上下文来推断,元春逝世十八日,不是公认的立春次日即十二月十九日。不会出现象陈林说的“如果元春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下午3时左右立春之后),则可以推断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有意将“廿九”改编成了“十九”。这就是说,小说作者很有可能在真实日期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数字笔画以隐瞒小说情节的真实朝代年纪。如果元春死于壬寅年十二月立春之后一日,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可知她死于癸卯年正月初一。”他“不论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还是死于次年正月初一,她都是死于雍正元年年初。”目的是推论“这个日期非同小可,绝非偶然,它必然是后40回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这个日期对于小说中的贾府和历史上的曹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陈林改造时间,循环假设。说:元春去世时间是公历1711年2月5日——(康熙50年)辛卯年庚寅月戊寅日(腊月十八日)。存年39岁或30岁,那么生于1681年或者1692年。目的是为了论证预先设定的框框:

元春之死,是贾府败落的导火线,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潜伏已久的种种危机终于汇聚在一起,来了一个总爆发,导致贾府被查抄。对于现实中的“虎兔(兕)相逢”更是败落的临界点。康熙23年—51年,从1684年,曹寅由接父亲曹玺织造到1712年7月毙命,曹家因为与康熙的特殊关系也享尽荣华富贵,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康熙于壬寅年壬寅月十一月十七日(1722年12月24日)驾崩;十一月二十日(12月27日),康熙第四子即位,以第二年癸卯年(1723年)为雍正元年,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正好在立春后一日,即1723年2月5日。通过对历法资料的查证和辨析,陈林论证了“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必定是康熙61年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二十九日当天或雍正元年癸卯年正月初一)。能够在小说中做出如此精心安排设计的,必然是前80回的作者本人,而绝不可能是与曹家毫无关系的外人。也就是说,前80回和后40回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很显然,陈林是改造了几处关键的控制变量,导致因变量太多,问题复杂化了,所以控制实验的结果可信度不高。陈林通过改动元妃生辰时令,推断元春生平1692——1723年,完全附会历史时间——比附较厉害。而且以后推论还有可能依次推论、改造样本纯粹性,何来科学性。

其实,我们更简单的做法是“舍车保帅”——鉴于120回《红楼梦》文本只有一处用了天干地支纪年,文本中上千处用的纪年法是节令和排列数字法的系列物理现象,以及文本结构符合对称的循环功能,我们完全可以假设文本信息系统排除节令纪年是假造的可能,直接用元春存年31岁和43岁分别“试商”。

下节的论证是基于以下假设条件的可证伪性功能:

1、干支纪年法在文本系统中存在的几率近忽略不计,可以完全抛弃不顾,直接拿系列节令数字样本尝试;

2、拿来的系统抽样符合信息分类的三个特性,即互斥性、纯粹性和完备性。

3、回头再来比兑、验证,看那种情况更“契合”文本信息叙述。

二、“元”来如此

从上章的讨论可以看出,后40回的作者在元春去世日期的问题上进行了精心的处理。第一章已经论证过,在《红楼梦》自乾隆中后期开始广泛流传到清末民初的大约160年间,从现在发现并公开的史料来看,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后40回作者在时间叙述问题上不会出现的明显破绽而构成了一个“证据链”:后40回的作者与前80回的作者是同一个人,120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那么我们现在就顺理成章推算元春的生辰。我们遴选确定文本系统抽样标准参数:元春“贵重的很”的命理特征是出生和去世的节气时令——“生于正月初一(元旦日)”和“逝世时腊月十九日,腊月十八日立春”。其中暗示了三个共有特性:1、元月初一立春;2、若干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3、年干有寅、卯或辰。

此外,还要界定年份范围。史料可查的重大时间是——120回《红楼梦》文本第16回“贾元春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王熙凤和赵嬷嬷关于“太祖皇帝仿舜南巡”的对话以及有关的史料记载可知,小说所写的故事大致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太祖皇帝六次南巡,独甄家“接驾四次”的描述,如果是自传体作品,将取材于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以江宁织造曹寅的织造署和居所为行宫这个独一无二的史实。第十七、十八回所写的元妃省亲的情节,可能是隐射康熙南巡、曹寅接驾的史实,也可能是作者根据曹家某位王妃省亲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以后再证。

从小说文本来看,“千载稀逢的太祖皇帝六次南巡,甄家接驾四次,早生二三十年就赶上了。”元春是在“太祖皇帝”南巡、江南甄家“接驾四次”之后去世的。确切地说,根据小说各回年代之间大致的关系来推断,元春是在第十六回所写情节的大约4、5年之后去世的。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六次南巡的起、止时间分别如下: 

第一次南巡:二十三年甲子九月辛卯(二十八日)(1684年11月5日)启銮;(十一月)庚寅(1685年1月3日),上还京。

第二次南巡:二十八年己巳春正月丙子(1689年1月28日)启銮;三月丙戌(4月8日),上还京。 第三次南巡:三十八年己卯二月癸卯(1699年3月4日),上奉皇太后南巡启銮;五月乙酉(6月14日),上奉皇太后还宫。  

第四次南巡:四十二年癸未春正月壬戌(1703年3月3日),上南巡阅河;三月庚申(4月30日),上还京。  

第五次南巡:四十四年乙酉二月癸酉(1705年3月3日),上南巡阅河;闰四月辛酉(6月19日),上还京。 

第六次南巡:四十六年丁亥春正月丁卯(1707年2月5日),诏南巡阅河;五月癸酉(6月21日),上还京。康熙皇帝后四次南巡至都是由曹寅接驾。

由此可以推定,考察元春去世日期的上限是1703年——下限是1791年,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56年辛苦收索、整理,并于当年冬至后以木活字排印的120回本的《红楼梦》,就是通常所说的“程甲本”。再查网上电子版《万年历》可知,符合条件“正月初一立春”、十二月十八日立春”的年份如下:

正月初一的共计6个:

1704月2月4日,康熙43年(甲申年丙月寅辛丑日)正月初一,00:29:52立春;

1707年2月4日,丁亥年元月初二,17:54:31立春;

1715年2月4日,正月初一,乙未年戊寅月戊戌日,16:25:43立春;

1723年2月4日,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15:5:00或14:51:00立春;

1734年2月4日,雍正12年(甲寅年丙寅月戊寅日)正月初一,06:56:01立春;

1772年2月4日,乾隆37年(壬辰年壬寅月丁酉日)正月初一日,12:26:46立春。

腊月十八日立春的有2个:

1760年2月4日,乾隆25年庚辰年十二月十八日(戊寅月甲午日),14:38:52立春;

1779年2月4日,壬辰年,十二月十八日,22:47:43立春

以上有2*6种排列组合,但是文本叙述元春存年应有个范围,年岁之差应在宝玉年龄18、9岁与王夫人岁数60岁之间。最小18+4=22岁,最大不超过60-13=47岁。组合排列后,合适的选项组只有三种如下:

一、诞辰1715年2月4日,康熙54年正月初一(乙未年戊寅月戊戌日),16:25:43立春——逝于1760年2月5日乾隆25年(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十二月十九日),腊月十八日14:38:52立春;享年45岁。
二、诞辰1723年2月4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15时5分/或14时51分立春——逝于1760年2月5日(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十二月十九日),腊月十八日14:38:52立春;享年38岁。

三、诞辰1734年2月4日,雍正12年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7.:39:47:43立春——逝于1760年2月5日(乾隆25年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十二月十九日),腊月十八日14:38:52立春;享年26岁。

接下来,还要在抽出的样本框中鉴别考证更合适的一组,以契合文本信息系统。在《红楼梦》文本叙述86回,已知元春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但选定月日以后,所以时辰辛巳时没有相斥证据下,就是不能推翻,同时,没有反证推翻,那就是最好选择,但有了排斥的系统因素除外。

三、宝玉生日

统观120回《红楼梦》文本,主角“男一号人物”贾宝玉的生辰最为突出。连一个丫头小子都确定的标示出日子,只有他例外,文本陈述仿佛有深意。

但是我们可以从几回夜宴吃酒行令可以推断,他的生辰就是“饯花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续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这透漏了《红楼梦》著者的信息:自己避讳和宝玉形象的隐语。但是节令很特殊,因为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叙述宝玉正当过生日宴晚会时,出了坏事:

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这暗示并明确叙述了一个宗教活动——“庚申时”道教修炼的方术。修炼者在庚申日彻夜静坐不眠。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上、中、下三尸(或称三彭、三虫),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三尸能为万病,并专记人之罪过,每于庚申日即上白天曹,下讼地府,述人罪过,减人寿命。故于是日清斋不寝,阻止三尸上天入地报告。三尸及守庚申之说早已见诸道教经籍中。《抱朴子·内篇》有记述:

守庚申亦称“守三尸”,“斩三尸”。指于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以消灭“三尸”。“三尸”又称“三虫”,其概念源于汉代纬书《河图纪命符》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纪一年也;过小者,夺算,算一日也。每到六甲穷(当为庚)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有益,乃成仙。”道教承袭此说,以治三尸为成仙之要。一方面,给三尸取名,并描述其各种罪行;另方面,提出种种治三尸的方法。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已引《易内戒》《赤松子经》及《河图纪命符》言三尸之性质及危害,又在《遐览》中著录《三尸集》一卷,表明魏晋道教已视灭三尸为修道所必需。
其后,南北朝至隋唐间,又有不少道书专论三尸及守庚申,《云笈七籤》引录为“庚申部”,载卷八十一至八十三。许多道书载有消灭三尸的方法,除以辟谷服气、符咒、服药以驱除三虫外,主要为守庚申。《三尸中经》云:“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晓体疲,小伏床数觉,莫令睡熟,此尸即不得上告天帝……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长绝。”守庚申以除三尸,在唐宋十分流行。《中国道教卷三》
可见,宝玉生日当时“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也是“庚申”日。再比照此后四年左右的第95回元春去世的叙述,所以时间范围应在元春上限生辰范围:1730年—1760年。查一查电子万年历,四月二十六日/端午节、芒种节、庚申日三者重逢的有哪些年份?

查阅的情况很令人惊奇,居然只有一个——时间是1753年6月6日(乾隆18年,癸酉年戊午月庚申日)!

这个时间是贾敬的“生日”——升天的日子,像秦氏、元春和正在论证的宝玉的生日一样,是打开红楼秘密的金钥匙,尤其重要。以后论证时大大有用。

宝玉此时离元妃薨逝有4-6岁,从文本叙述推算,宝玉此时仅为14-19岁。所以在1730-1760年,对照万年历可看到如下:

1734年6月6日,雍正12年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芒种节/饯花节,09:50:36交节;

1735年6月6日,雍正13年四月十六日,15:42:14交芒种节;

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21:25:01交芒种节/万圣节/饯花节;

1747年6月6日,乾隆12年四月廿九日,13:16(未时)交芒种节/饯花节;

1750年6月6日,乾隆15年五月初三日,芒种节/饯花节,06:36(卯时)交节;

1752年6月6日,乾隆17年四月二十三日,18:14(申时)交节;

1753年6月6日,乾隆18年五月初五日,

(癸酉年戊午月庚申日),端午节/芒种节00:04:52交芒种节;

1754年5月17日,乾隆19年四月二十六日,无节;

——6月6日,闰四月十六日,06:03:10交芒种节。

另外,从第3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叙述,宝玉与元妃相差十几岁。两厢对应,当在1730-1760年。对照万年历可看到,四月十六或二十六日是芒种节的只有2个年份,如下:

1735年6月6日,雍正13年四月十六日,15:42:14交芒种节;

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21:25:01交芒种节。

所以宝玉生辰只能为: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芒种节(四月二十六日)。

我们反过来再看元春诞辰,发现情况一、二均符合集合列的必要条件:

一、1715年2月4日,康熙54年正月初一,乙未年戊寅月戊戌日,16:25:43立春——1760年2月4日,庚辰年戊寅月甲午日,十二月十八日,14:38:52立春。享年46岁。

二、1723年2月4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除夕夜,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15时5分/或14时51分立春——1760年2月5日,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十二月十八日14:38:52立春。享年38岁。

生日和1736年相差别只有13岁的年份是——1723年2月4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应是元春的生日。

——再来反证后40回文本叙述:

对照《红楼梦》第95回:“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元春逝于1760年2月5日,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正是1759年底——乾隆己卯年腊月十九日,可不就是“交卯年寅月”!而1723—1760年正是38岁——所以进一步证实张爱玲推证文本中过录之误:“四十三岁”应是“四十一、二岁”——是古代虚岁纪年法的。

四、元妃其人

在确证了元春真实的生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后,我们再来看看她真实的四柱八字“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某时”与小说第八十六回所写命理特征的关系:

根据“游戏规则”,如果元春的八字一定要同时出现“飞天禄马”和“日禄归时”,《三命通会》又规定,正月出生的人命理中若要有“天德”或“天德合”,则其四柱八字中必须有“丁”或“壬”;正月出生的人命理中若要有“月德”或“月德合”,则其四柱八字中必须有“丙”或“辛”。
在《红楼梦》文本叙述,元春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最后,由此推论时辰为(正月初一)辛巳时,含有论证“日禄归时”:“此格有七日,甲寅(按,指甲日寅时,以下类此)、丁午、戊巳、己午、庚申、壬亥、癸子”其中的戊巳、庚申。

所以元春诞辰:

生于1715年2月4日,康熙54年正月初一,乙未年戊寅月戊戌日辛巳时,45岁(上述已排除了,不可用),只能是生于1723年2月4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丙申(或壬申)时(按干支排列匹配,无“丁申/辛申”说),符合立春交节时14:38:52的情况。时年龄38岁。

后补:最后我要指出,我在论证本文成立的一个月后,我还查到了小说《红楼梦》主角“女一号”元春的历史中的现实原型人物——“元”来如彼: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1713——1760):苏召南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初入侍藩邸,雍正十三年生皇三子永璋,乾隆八年生皇六子永瑢。乾隆二年册为纯妃;(1745年)乾隆十年十一月册为贵妃,同年十二月生皇四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月晋升为皇贵妃,十八日立春,同月十九日薨,终年48岁;五月追谥“纯惠皇贵妃”,葬于裕陵妃园寝。同年七月,皇三子永璋卒,追封循郡王。

永瑢,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嗣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五十四年,再进亲王。五十五年,薨,谥曰庄。(笔者注:此为清档案公布的原始记录)

对照第86回关于元春“八字命理”的描写:

宝钗道:“不但是外头的讹言舛错,便在家里的,一听见‘娘娘’两个字,也就都忙了,过后才明白。这两天那府里这些丫头婆子来说,他们早知道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说:‘你们那里拿得定呢?’他说道:‘前几年正月,外省荐了一个算命的,说是很准。那老太太叫人将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八字里头,送出去叫他推算。他独说这正月初一日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时辰错了,不然真是个贵人,也不能在这府中。老爷和众人说,不管他错不错,照八字算去。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惟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是比肩,那里知道愈比愈好,就象那个好木料,愈经斲削,才成大器。独喜得时上什么辛金为贵,什么巳中正官禄马独旺,这叫作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禄归时,贵重的很,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准了么!我们还记得说,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他们把这些话都忘记了,只管瞎忙。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

----还有第5回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三项对照可以判定,作者《红楼梦》陈述的元春的原型,就是历史生活中的“纯惠皇贵妃”——生于1713年(康熙52年)癸巳年己未月丁卯日/润五月癸巳年戊午月丁酉日生,逝于1760年(乾隆25年四月)庚辰年辛巳月癸巳日,终年48岁。只不过〈〈红楼梦〉〉少还她10年春光,(23岁左右入选女史,20年应指照宫闱这段时间)。这可能是创作考虑的艺术选择。

五、宝玉原型

我们前面考证了宝玉生辰为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查看清朝历史纪年,正是雍正十三年——皇帝暴亡的当年,元春的原型,就是历史生活中的“纯惠皇贵妃”。

那么宝玉的原型呢?结合上节考证的《红楼梦》主角“女一号”元春的历史中的现实原型人物,我们不妨再仔细看看——纯惠皇贵妃

苏(佳)氏(1713—1760):

苏召南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初入侍藩邸,雍正十三年生皇六子永瑢。乾隆二年册为纯妃;(1746年)乾隆十年十一月册为贵妃,同年十二月生皇四女。二十五年四月晋升为皇贵妃,十八日立春,同月十九日薨,终年48岁。五月追谥:纯惠皇贵妃,葬于裕陵妃园寝。

如果说,《红楼梦》叙述的这位元妃原型,就是“纯惠皇贵妃”的话,那么生于乾隆元年(1736年6月5日)的贾宝玉与皇三子永璋“雍正十三年五月生”的生日很相近。正如第18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贾宝玉与元妃的关系其实就是清代皇室生活中的母子血缘关系。贾宝玉的原型选择,在此推测就是皇三子永璋或者皇六子永瑢!
——在《红楼梦》文本中元妃省亲在第16回,这一年“晋封为升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正是宝玉10岁左右(红十年)。推算一下正是1746年。正契合历史上纯惠皇贵妃“乾隆十年十一月册为贵妃,同年十二月生皇四女。二十五年四月晋升为皇贵妃,十八日立春,同月十九日薨,终年48岁”(在《红楼梦》中作者减去十年春光)。

六、为秦卿“时日”把脉

我们先来给秦可卿逝世时的时间“把把脉”。第11回当年冬底,秦可卿已经病入膏肓: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第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可见,逝世这一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左右。

陈林〈红楼梦时间解谜〉中论证说:

颜采翔先生著《红楼醒梦》认为“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指的是1642年,秦可卿之死是隐射死于1643年的皇太极。笔者完全不能认同王先生和颜先生所作的大胆猜测。不过,两位先生告诉读者一个事实: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上溯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其间没有任何一年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为了慎重起见,笔者特别查证了《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从1643年到1812年的历日表,的确没有哪一年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所以他推论“照本文的推定‘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在丁酉年(1717年)。这一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呢?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十一月二十日(阳历12月22日星期三)冬至。”——这样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实际上他说的证据不立。

因为查电子万年历,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日。其中的年份只有两个,如下:

1644年,顺治元年甲申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1745年12月22日,乾隆十年乙巳年十一月三十日,23:40:42冬至日。

考较一下下,在1715——1750年间,只有一个符合,即乾隆十年乙巳年十一月三十日。

因此推断,秦可卿逝世时的时间就在1745年12月22日(乾隆10年乙巳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日左右。《红楼梦》第10回写的就是1745年秋冬的事件。

总结以上章节结论,元春生辰为:生于1723年2月4日(雍正元年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丙申时(或壬申时);逝世于1760年2月5日,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39岁。

宝玉生于1736年6月5日,时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

结论:

1、在此系统论考察过程中,控制实验因素具有系列显现功能,而且样本数据还使用了80回后的第95回文本内证,初步判断后40回和前80回是一个和谐的系统。下文以后还会从结构生成功能和文本内容,继续严加考究的。

2、120回《红楼梦》是初步可信的,意义重大,程高的序言诚可信哉。
3、元春原型的探索,果然振奋人心,文本叙述的内证关乎宏旨,初步印证了《红楼梦》不愧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一部日记式纪传体杰作,体大精思。

4、考察过程谨依足120回《红楼梦》文本,没有借助以前红学研究的任何结论或见解证据,只是借助电脑万年历现成工具,结论应为不刊之论。
5、论证元春生辰时间,无须要那末复杂化,“陈林现象”等把文本系统改造得面目全非,而且“缘木求鱼”,不攻自伪。同时,进一步说明简化探索工具,得到的结论更具有科学的精简意义。

6、后40回中至少95回之前是红楼真本。

以上论证推翻了现在红学的所有关于《红楼梦》的“时间问题”和红楼真本的问题。在接下章我再对这个系统年龄仔细考究,对照文本,发现一个惊人的陈述——大观园不但是和谐的《红楼梦》历史时间系统结构,而且影射康熙乾隆时代事件和习俗的原型,这为索引派提供了又一个口实,但是很少与实际考察出的历史时间接榫。因为《红楼梦》毕竟是文学艺术——纪传体小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