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的冬天,北京绍兴会馆的煤油灯彻夜未熄。鲁迅趴在桌前,稿纸上刚刚落下《阿Q正传》的最后一笔。窗外传来更夫沙哑的梆子声,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东京仙台医学院的解剖课——那些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和此刻笔下的人物竟有诡异的相似:他们都沉默地展示着某种"病理切片"。
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诞生于鲁迅笔下的角色,就像一套精心制作的社会标本。在《呐喊》《彷徨》的23篇小说中,真正的主角从来不是帝王将相,而
请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