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创作时间小考

《滕王阁序》创作时间小考

《滕王阁序》又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注释里说:“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某召集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即席而作此文。”余深不以为然。
原因有二,其一既然是“赴交趾探望父亲”,文中却无一点悲戚怅惘思念之感。读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其中有:“上元二载,高风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由此可知,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父时的心情是穷愁悲戚怅惘的。几乎为同时间的作品,只是由“淮南”到了南昌,心情怎会一下子变得豪迈、激扬、慷慨起来呢?在同一旅途中写出情感反差如此鲜明的两文,令人生疑。

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俞正燮在《癸巳存稿》卷十二《王勃滕王阁序书后》中说:“盖乾封、总章时,宇文节往新州,勃随父福峙往趾,俱过洪州,阎饯之阁上。孟学士,王将军皆在坐。”说《滕王阁序》是写于王勃父子前往交趾之时,王福峙远谪交趾完全是受王勃牵累,侍父远行,自在情理之中,途中王勃恰遇恩赦,到洪州时又逢盛会,才情绪激扬、豪迈起来。后来李白在途中遇赦之时,不也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吗?

还有,文中说“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是说他父亲前往交趾为令,路过洪州这个胜地;自己年幼无知,有幸随父参加盛宴。前句言父,后句说己,自然顺畅;严父面前,自称“童子”,恰当得体。“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言自己愿意舍弃一生功名,在万里迢迢的旅途中早晚侍奉父亲。父亲因己受累,王勃深感内疚,唯一能做的就是侍奉尽孝。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说年老更应壮心不已,哪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心志;身处困境中更应坚忍不拔,不丧失远大的志向。前句是奉劝父亲要振奋精神,不因贬谪而颓丧;后句是激励自己不畏艰难,志存高远。

由文中这些父子对应而称的语句可见,王勃侍奉父亲同往交趾之说并非臆断,而是通过寻绎全文而得。再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可知,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应与终军相等,即二十岁。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父亲面前自称“童子”,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是很正常的称谓。“童子”侧重于对父亲而言,“弱冠”侧重于对客人而言。这样便于理解作者为何于一文之中前称“童子”而后称“弱冠”。
因此,王勃写作《滕王阁序》的时间应为王勃二十岁侍奉父亲远谪之时,而非上元二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