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平:非非本质论(节选)

非非本质是每一个在自身中扬弃自己,它是有到非有的消逝,又依靠有与非有的区别,正如过程的开端并不是纯无,而是某区段要从它那里产生出来的一个无,所有“有”便已经包含在开端之中了。开端是非有与有的统一,是把非有当作一个与它对立的东西扬弃掉。

过程的本质是一方“有”直接消失于另一方“非有”之中的运动,即变化,这一变化运动(易)让“有”与“非有”两者相互区别,非有非非有,但这区别是通过同样也把区别自身消解掉的区别而发生的,即非非。“非”是“有”的持续存在,又是“非有”的持续存在。“非有”总是表现了与一个“有”的联系,否定的“非有”,自身就是某种肯定的东西,“有”在自身中就是自己的对立物——“非有”。

非非是实有的生成变化,这变化就是有与无的差异规定性的统一,生成一个现时现在实有或精神实有时,也生成新颖的包容、多样性,但并不生成新颖的永恒客体(性)。每一生成活动都可以分为前、后两阶段,这两段本身也是生成活动,每一个生成活动都必定有一个直接的后继。每一个过程都有它的前、后之对立面,都是和它的的对立面相互感应而发展,对立面的“两”就是“非非”过程,两个对立面既然是对立状态,其间必有差异,差异就是前、后之矛盾,两个对立面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以又是统一的。所以每一个过程都统一在前、后过程的差异中、它一个延续的实存所呈现的时间“间域” 可以纳入到经验的、客观的秩序中,矛盾中、以各个时间位置的相位而相互区分,而显现为时态本身构造的时间位置。这种矛盾中,任何过程(事物)每经过一次否定,它就有所提高,这就是发展。如:两次看到同一个事物,这就是现象上的变换,对象上的延续,所确定的时间秩序是一个二维的无限序列,两段不同的时间永远不可能同时存在,每个存在的时间表象在本性上都会生成一个连续性的表象系列与之相联系,每个表象单元始终在将过去的因素再造到新的表象单元中——曾在状态与演替状态,每个在当下中发生的生成与消亡都有各个时间尺度规定作为必然的结果与之相联结,即作为过去和将来之分界的现在之联结。过去的展开都必然地成为后随的将来的基础。现在具有一个始终新的现在,而各个前行的现在都较变为一个过去,以此延续地构建着自身的延续。每个时间存在都在某一个流逝样式中以及不断变化的流逝样式中显示,时间流逝现象是一个不断变化,不可分割的连续统,并不可分割地成为各个能够自为存在的点位、相位、片段显像。正如每一生成活动都分为前后两段,这前、后两段本身也是在各自生成。

一个非非过程之对立面“两方”——“过去”与“现在”是差异的、互相排斥的统一在一体,这是它本已的本质,决定了实存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延续之转化,在后续的当下化中,将一个本原的现在转变为一个再造的现在,这就形成了现在不断地渐次变化为过去和更过去,或显现为:现在将形成原生的过去与次生的过去的无限演替,一个后的进程只有在前的进程中才能完成后继,一个不在场的当下,就意味着一个现在点经历着它的变异,即一个个体化单元化的持续瞬间单元,过程中的过去与现在本质上是一个时间片段的排列点。每个时间点都在个体单元上都区别其他临界点,但仅仅是有区别而不是分离,即在平行流失的持续中区分出各个片段,过程构造的连续统是一条变异之变异的无限性,即与这个正在变异为非现在的现在相邻,始终有一个新的现在正在生产自身。正如自为是自己规定自己存在的存在,从自我推向自我。正是在时间中,自为才以“不是”的方式是它自身的可能,存在将要成为的那个东西将必然地隐没在它现在不是的东西的基质中。

非非过程的实在就如它自身向着欠缺它的东西的超越,正如,自为是脱离自身的,趋向存在,寓于存在之中却又不是这一存在。自为以否定加倍的脱离存在,就是说,自为是以否定的方式对存在显现的,这个本质结构,就是过程的本体论,即过程以逃遁的方式呈现为“在场现时化”,自为以自我构成一种尚未存在或不确定的在——那就是过程中的超乎存在的在。

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整体把自为(过程)的存在分散于三维状态中,这三维中的任何一维对于其他维都没有本体论的优越性,若没有二维,单独一维便不能存在。“现在”制约着“过去”与“未来”,所以,是否定的关系。自为(过程)使世界在未来的一维中被不断地维持着,自为(过程)是要以时间性分散(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成为其存在的非永恒存在。因此,自为(过程)是存在的否定方面,它否定它自身的本体论结构,同时又去追寻它的本质。它总是在奔赴的途中成为“其所不是”而否定“其所已是”的辨证关系。自为(过程)只能在否定中才能存在,它的存在永远不被给定,是一种永恒的延异(延期)。时间性是变化和次序,一个过程(自为)在实现了它的不确定性(虚无)后,就变成了确定性(自在),也就变成为过去。
否定性联系是非非过程的一种形式,一种不断异于自身的他在,——为他存在的而且内在于存在的规定性。即有限事物潜在地就是它自己的对立物,过程的“前”就是它自己的“后”,这种内在矛盾驱使“前”与“后”不断超出自己,而这种内在矛盾又互相转化 ,在“后”中又返回“前”,“前”是扬弃了的“后”。过程中,“前”的位相方,只有在它“后”的位相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前”自己的本质规定。

过程是质的实有体,所以它在本质上包含对立面的成份,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否定环节,它才是被规定。只有从规定性来把握过程的实在,那么一切过程的总和就成了一切否定的总和,一切矛盾的总。过程只有在矛盾中才会发生并保持自己。所以,包含否定,就是实有,过程的否定性就是实有。因为,过程在它的非(实有)中保持自己,它在本质上与非(实有)合二为一,又在本质上不与非(实有),即过程中与自己的非过程发生了联系——非非,而又不纯粹是自己的非过程。

过程的实有自身也包括非有,所以过程实有又是有规定的,在自身中被否定的有,但过程实有在它的否定中同时也保持了自身。

过程在界限中(前过程与后过程的界限)就内在的包含矛盾,而这种矛盾使过程超出自身——非非。这样“前过程”自己排斥自己成为“后过程”。

过程以内在界限而建构成为自己的对立,通过对立,它被驱使推动而超出自身,这就是有限(物)过程。

有限(物)过程在消灭中,在这种自己否定中——它首先只是变成了另一有限过程,后者又同样消灭而过渡为另一有限过程,以至无限,或者说:有限过程中的他,过程就是无限的过程。

因为:无限过程只是有限过程的界限,因而,无限过程也就只是一个被规定的自身有限的无限过程。有限过程只是对无限过程的关系来说,才是有限的。反之亦然。每一个过程都是它自己和它的他过程的统一。

过程在量的性质中就是连续与分立这两个环节的统一,即空间、时间、物质无限可分性,而过程的连续性只有作为分立物的统一,才是联系的统一,过程之量本身就是规定性的扬弃,过程在量中,在整体中的环节,并不退出整体,不退出它与另一环节的统一。

一切过程实有都有一个量的前后,这种前后构成过程被规定的本性和内在之有。这种内在的可进行测量的(如“前”)东西是某单位过程的质,与另一个某单位过程中的这样的质相对立。过程的本质在于自身的自在与自为的运动,在自己与自己相区别之中而又和自己统一。过程之本质只能是为它现象而有的本质,存在的本质以一种矛盾运动——前后运动建议对自在的否定,而变成无限的自为(过程性),每一个都是在自身内排斥自己,形成差异、对立(即过程)。它把自身建立为它自己的非有——非非或否定物。“前过程”与它的他物“后过程”相关,才与自身相关。

作为思维过程,非逻辑自在状态与逻辑思维的自为状态,也反映了事物或空间体性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对立又统一关系与互动转化无限之过程的思维存在本质,即非逻辑—逻辑—再非逻辑—再逻辑之过程生成。

人类的时间逻辑思维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序列的基础上,其展现思维是以一维线性且单向的时间轴上来实现顺序性、持续性,语言的这种直线性决定了逻辑思考是一维的,因为现代语法不可能对客观事物逻辑构造关系之本质作出揭示。比如,形式逻辑的一元论思维模式所谓逻辑性——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展开的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分析。

人类的灵创思维表现为非逻辑思维过程,它不需要逻辑序列,它只对事物的空间结构特性——事物与其它事物相联系时的空间位置、组合关系或排列次序等有关的特性,即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作出四维空间之时空流动性的跳跃性、变化性、整合性反映,体现为直觉、音感、韵感、图感、直觉、空间感、梦境、幻感、幻思、顿悟、灵感、意念传感无意识功能。其跳跃性与变化性在于:整个思维过程没有语言序列逻辑所指向的一元程序与二元程序,来对应空间与时间的多次元或多维度结构。这本质上是(空间)差异。比如,一维空间呈现直线性(点),只被长的一个方向确立。由两个方向确立的空间模式是二维空间,二维空间呈面性,被长、宽两个方向确立。同理,三维空间呈体性,被长、宽、高三个方向确立。四维空间呈时空流动性,被长、宽、高和时间向量为轴线而移动之四个方向共同确立。四维空间中,其长,宽,高形成的体性与时间的结合不是点(现在),而是拉长的轴“现在”,即在三维空间中所认为的“过去”。四维空间是体性可以自由的与时间结合,不存在“过去”、“现在”、“将来”之点的界分,它消解了三维空间的体性与时间的结合只能局限于一点(现在)的逻辑认知极限。如引力和阻力,这个空间是在地球上用5维来描述空间。同理,温度、压力、密度等综合作用下的空间,就是多维空间。所以事物不是一元构造,而是二元构造或者多元构造。

其本质上是二元空间或多元空间的对立(或否定)而又联系的“过程生成”。所以,空间变构思维模态不是在一维且单向的时间轴上来展现存在的线性逻辑思维。空间变构思维是以整体分析、综合、抽象、想象、重造想象、创造想象,来瞬间完成对事物表像的作功,而不是在语言一元逻辑层面作功。语言一元逻辑思维是线与面的加工,而空间变构思维是整个体性的加工。空间变构思维在变构空间中,以过程的否定性联系,实现着对事物在空间体性层面上的再造与创新,但这种自在的“无”阶段的再造,即能达到“有”阶段的创生或生成,同时又不依赖已有的事物表像元素而独立自为地运行着。它决定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生成关系,而不是界定每个具体事物。所以,非逻辑化成为这种思维之变构性、无意识性、无序性、创空间性等特征的综合过程生成。本质是“非1”到“非2”的对立统一,可谓“一生二”,即一种思维体的两个矛盾对立方面——理性思维向度与悟性思维向度的辨证统一关系,
2012年5月4日  陈亚平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