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的诗

作者:陈进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抱负非凡的女作家,她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所成就。长期以来,她的诗在其词名的掩盖下,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尽管她的诗流存下来的不多,但其诗作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要比她的词更为广阔,并且充满了辛辣讽刺,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因此,我们在研究李清照时,必须顾及她的诗作,这样才能对她的思想、生活与创作等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李清照的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不满现实政治的黑暗,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北宋末年,宋王朝已走向大动乱乃至灭亡的时代。统治阶级荒淫昏玻,政治腐败;人民生活陷入绝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诗人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她在《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中,借“安史之乱”的史实,抒写个人的感慨和识见,有力地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告诫统治者要任用“贤相”、“良将”,一致抵御外侮。她大声疾呼:“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否则,就将重蹈唐朝的覆辙,出现“时移势去真可哀”的局面。这首立意新颖、气势豪放、笔力雄健的诗作,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她的政治敏感性和勇于干预现实的精神。

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外族的不断人侵,终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李清照被抛入“九地洪流乱注”的苦难生活中,饱受着流离失所的折磨。在乱离生活中,她目睹了统治集团投降派逃跑偷安,人民生活极度痛苦的社会现实,心中激起了满腔的愤怒。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挥师南侵,高宗自扬州渡江南逃。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随丈夫乘舟沿江去芜湖、途经当年项羽兵败自刨的乌江县,她写下了简洁犀利、铮铮有力的五绝《乌江))(此诗亦题作《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室南渡后,主降主战两派斗争激烈,由于赵构无心抗战,投降派在朝中操纵大权,中原恢复无望,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李清照以项羽于坟下宁死不屈的气节,斥责统治集团逃跑偷安、无心抗敌的罪恶行为,主张活要活得有志气、死要死得悲壮,对南宋政权苟且偷安进行了辛辣讽刺。爱国之心溢于诗行,政治倾向性极为鲜明,诗人俞正燮曾称赞这些诗句“忠愤激发,意悲语明”。

这些诗刺痛了南宋君臣的神经,所以招来了流言蜚语和无端的诬蔑,但诗入仍以诗歌形式针贬时弊,干预现实。她针对有些民族败类如张邦昌、刘豫之流,充当敌人的傀儡,在敌军卵翼之下先后成立伪楚、伪齐政权的可耻行径、又写下了《咏史》一诗: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庆。

所以播中散,至死薄殷周。

李清照期望南宋朝廷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光复社傻,统一南北,重振汉族政权。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王莽新朝的楚、齐伪政权,拟为令人憎恨的“赘庆”,说明南宋继承北宋。正如东汉继承西汉一样,才是合法的政权,坚决反对伪楚、伪齐。并热情颂扬不与曹魏合作以至慷慨牺牲的稽康,借以讽刺张邦昌、刘豫等傀儡,呼唤忠耿之士刚肠疾恶、不畏强暴。这类体现诗人关怀国运、重视气节的爱国主义诗篇,对鼓舞人们当时的抗敌斗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朱嘉评此诗云:“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李清照诗作反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她对故国旧家的怀念。经过几年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加深了诗人怀念故国旧家、同情北方沦陷区人民的感情。

宋高宗绍兴三年癸丑(1133年),李清照有感于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胃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写下《上枢密韩公诗》,诗作倾吐了患难时代一个普通百姓的真诚心声和愿望。她自恨无力拯救祖国的危亡,只能表示“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以深沉的笔触倾诉了自己对故土的殷殷思念和对中原人民的无限关切。她避乱金华时写的《打马赋辞)),更是以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发出“佛狸定见酉年死”的诅咒。她还热烈歌颂横戈杀敌的民族女英雄花木兰,感叹自己“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与广大人民结伴还乡。这些思念故国旧家的诗篇,都是其爱国思想的映。

李清照诗的再一方面内容,即由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

诗人的青年时代,赵、李两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都是失败者。她虽然不曾参与直接的斗争,却受到间接的影响。冷酷现实的教训,使她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仕宦生活的险恶,感到无比僧恨,幻想逃到虚幻的超现实的境界,以摆脱尘俗的干扰,她的《感怀》诗,便是这种思想的反映。特别是那首《晓梦》诗,更是把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曹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与瓜。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何莫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磋。

前十四句写梦境,后四句写梦醒时的心情。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种飘渺的梦境,表达了自己不满现实,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全诗对仗工丽,音韵流畅,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至于她那首《夜发严滩》的七绝还表示了诗人对追求名利、往来奔忙者的鄙视,对不慕功名富贵、隐居不仕的严光的歌颂,充分体现了她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这类诗,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她无法解决客观现塞与内心苦闷的矛盾的一种反映,也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此外,悼亡思乡也是李清照诗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这是诗人南渡以后之作,写残春思乡之苦。梁上燕语呢喃,帘间蔷薇飘香,熟悉的春光,触起沉重的乡思和无穷的幽恨。诗人以乐景反衬哀思,渲染出异乡客、衰病身的苦涩之情,语意凄清、情思婉约,深沉的思乡之情寄托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再如(偶感》一诗: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上联回忆与赵明诚共同赏花赋诗的幸福生活,下联抒发触景伤怀、物是人非的悲痛心情。用记忆中往日的美好生活剪影,反衬当下孤寂凄凉的现况,感情真挚恳切。

李清照刻画自然山水的诗虽然不多,但从其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看来,同样别具风格。如(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是诗人晚年避难金华时所作,不免触景伤怀,感慨颇多。八咏楼在今浙江金华婆江北岸,江流贯通南国,放眼可见两浙众多州郡,为登临胜地。诗人上联吊古伤今,感慨无穷;下联描绘江南自然形势,大气磅礴、语言工致、意境开阔,这是其词难以达到的意境。

再从李清照诗作的艺术特色来看,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首先,她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诗体,构成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如上面提到的(夏日绝动、《咏史》等表现爱国激情的政治讽刺诗,本来可以写成长篇巨制的,但由于这些诗是她内心愤怒感情的爆发,就需要用高度集中、凝练的语言来表达,因此采用了诗歌中容量最小的五言绝句的形式,使其悲愤之情喷薄而出。而那些抒发内心苦闷、追求自我解脱的作品,则往往以音乐性较强的五律或七绝的体裁,配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和优美动人的音韵,构成空灵飘逸的意境,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内心复杂深刻的矛盾。

其次,为了针贬时弊,干预现实,诗人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生活里的人物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诗作的政治性。从叱咤风云、宁死不屈的项羽,反抗虚伪礼法而慷慨牺牲的稽康,蔑视高官厚禄、隐居不仕的严光,到替父从军、转战沙场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形象中,都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表现了诗人反抗侵扰、热爱祖国、抨击黑暗、向往光明的理想与追求。

第三,就每篇诗作而论,也各有其独特的风格。既有寓意深远、笔力雄健的讽谏;有凄枪顿挫、委婉陈情的述怀;也有想象丰富、意境清新的游仙;更有气势豪放、语言犀利的讽刺与抨击。诗人正是通过不同生活侧面、不同艺术意境与风格,反映了广阔而严酷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