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一引言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词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汉代文体特别发达,成为辞赋的主流,故后人又有将辞、赋分为两体的,即把其中以抒情为主,形式同于或近于诗歌者称为辞或骚,而把近于文而有韵者称为赋。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渊源。春秋时期,楚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土壤。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楚辞《九歌》就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而且,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所有这些都促成了的楚辞的繁荣。著名的楚辞作者,除了屈原外,还有宋玉等人。《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原是他的字。与楚国国君同姓熊,系楚武王子瑕后裔,瑕原食采邑于屈,因以为氏,故称屈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任左徒,掌管出纳号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以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他对内主张任用贤能,厉行法治,使国富民强;对外主张联合齐国,共抗强秦,进而统一天下。由于以上官大夫为首的旧贵族势力的反对和进谗,再加上秦国的挑拨离间,屈原被楚怀王免职,并流放到汉水以北。楚怀王死后,他回到楚国郢都,但不久又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南(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军攻破,楚被迫迁都于陈,屈原痛感报国无门,于夏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和《远游》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的热爱、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一部集子,定名为《楚辞》。屈原的作品不仅对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流传到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盛唐时代,他的作品就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影响。他的诗作还传入西方许多国家,被译成多国文字,仅《离骚》就有德、法、英、日、意、俄文等多种译本,其他如《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和《远游》等也有外文译本。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各国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离骚》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作品,全诗373行,共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抒情诗。《离骚》之名,司马迁解释说:“犹离忧也。”在《离骚》中,屈原集中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不肯与世浮沉的高尚品质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全诗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描述诗人的身世、黑暗势力对他的迫害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我不是怕自己的身子遭殃,而是担心君主的乘舆要被毁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叹一声不禁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如此多灾多难)”第二段描写他上天下地、入水登山,探寻自己理想的情况。最后一段表达自己在天门不开、陈志无路的绝境下,准备以死殉国的决心。通篇文采绚丽,想象丰富,结构宏伟,感情深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鲁迅评价《离骚》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人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指《诗经》)之上”(《汉文学史纲要》)。

二对官家书目的分析
据《四库全书·集部·楚辞类》载:“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后人或谓之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骚标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

由上可见: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对楚辞的研究,历代都作了很多的努力,也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楚词”的著作,本文就针对历代楚辞的研究,将其进行汇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汉书·艺文志》记载:

屈原赋二十五篇(楚怀王大夫,有列传)

唐勒赋四篇(楚人)

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之后也)

(案):自《汉书·艺文志》观之,“楚辞”总名还未形成,只是收集了如屈原、唐勒、宋玉等人的作品,并将其编成集子,贯以“赋”之称。这主要是因为楚辞与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故称其为“屈原赋”、“唐勒赋”、“宋玉赋”,这些赋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也!”(引自《汉书·艺文志》)

二《隋书·经籍志》记载:

楚辞十二卷(并目录)(后汉校书郎王逸注)

楚辞三卷(郭璞注,梁有楚辞十一卷,宋何偃删王逸注,亡)

楚辞九悼一卷(杨穆撰)

参解楚辞七卷(皇甫遵训撰)
楚辞音一卷(徐邈撰)

楚辞音一卷(宋处士诸葛氏撰)

楚辞音一卷(孟奥撰)

楚辞音一卷(释道骞撰)

离骚草木疏二卷(刘沓撰)

(案):从《隋书·经籍志》可观之,自东汉以来,“楚辞”已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并出现了数家研究“楚辞”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其内容的注疏到楚音的辨明再到“楚辞”中草木的解说,一步一步趋向深入研究。从内容的注疏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后汉校书郎王逸注的《楚辞》十二卷,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楚辞》注本。从出现的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屈原在士大夫文人心中的重要位置。屈原乃楚之贤臣,不幸却“被谗放逐”,“乃著《离骚》,言己离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有察,遂赴汩罗死焉。”任何贤臣都冀明君,东汉出现这一专门研究,绝非偶然,通过对屈原文章的解读,来达到一种爱国思想的理解和传播,同时也受到后代《楚辞》注家的重视!

此外,出现对“楚音”专门研究,影响最大者乃隋时释道骞撰的《楚辞》一卷。“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这对后代小学中的古音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旧唐书·经籍下》记载:
楚词十六卷(王逸注)

楚词十卷(郭璞注)

楚词九悼一卷(杨穆撰)

离骚草木疏一卷(刘沓撰)

楚辞音一卷(徐邈撰)

楚辞音一卷(孟奥撰)

楚辞音一卷(释道骞撰)

(案):从《旧唐书·经籍下》与《隋书·经籍志》比较可以看出:有的书卷数已经增

多,如王逸注《楚辞》由十二卷变为十六卷,郭璞注《楚辞》由三卷变为十卷,可友看出后人对《楚辞》的整理作得更加全面细致。另外,有的书名也得到进一步扩充,如刘沓撰的《离骚草木疏》二卷,到了《旧唐书·经籍下》中变为《离骚草木疏》一卷。此外,有的影响不大的书有可能亡佚,也有可能未纳入整理当中,如《隋书·经籍志》中的皇甫遵训撰的《参解楚辞》七卷,宋处士诸葛氏撰的《楚辞音》一卷,在《旧唐书·经籍下》中却未有记载。从此现象看出前人整理古籍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即影响大的书将得到保存,而影响不深的书就有可能走上亡佚的道路。

四《新唐书·艺文志》记载:

楚词十六卷(王逸注)
楚词十卷(郭璞注)

楚词九悼一卷(杨穆撰)

离骚草木疏二卷(刘沓撰)
楚辞音一卷(徐邈撰)
楚辞音一卷(孟奥撰)

楚辞音一卷(释道骞撰)

(案):上述《楚辞》类凡七象,七部,三十二卷,基本上保存《旧唐书·经籍下》记载的规模,只有《离骚草木疏》增加了一卷。

五《宋史·艺文七》记载:

楚辞十六卷楚屈原等撰

楚辞十七卷后汉王逸章句
晁补之续楚辞二十卷

又变楚辞十卷

黄伯思翼骚一卷

洪兴祖补注楚辞十七卷考异一卷

周紫芝竹坡楚辞赘说一卷

朱熹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一卷

黄铢楚辞协韵一卷

离骚一卷钱杲之集传

(案):上记《楚辞》凡十二部,共一百四卷,以此可观之,宋代对《楚辞》的研究较前代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学者为《楚辞》作注,其中,以朱熹的《楚辞集注》影响最大。

元代由于战争及时代的原因,未来得及整理典籍,就已灭亡,故末出现官家书目。明代虽存有官家书目,但未曾有对《楚辞》研究专著进行整理,故《明史·艺文志》未列《楚辞》类目录。

六《清史稿·艺文志》记载:
补绘离骚全图二卷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补绘

楚辞通释十四卷王夫之撰

山带阁注楚辞六卷楚辞余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蒋骥撰

楚辞灯四卷杜云铭撰

楚辞新注六卷屈复撰

楚辞疏八卷吴世尚撰

楚辞会真一卷卿彬撰

楚辞贯一卷董国英撰

楚辞章句七卷刘飞鹏撰

离骚图一卷萧云从图并注

离骚经注一卷李光地撰

离骚正义一卷方苞撰

离骚经解一卷方楘如撰

离骚解一卷顾成王撰

离骚笺二卷龚景瀚撰

离骚解一卷谢济世撰

离骚辨一卷朱冀撰

离骚节解一卷张德纯撰

离骚中正二卷林仲懿撰

离骚补正一卷朱骏声撰

天问补注一卷毛奇龄撰

天问校正一卷屈复撰

九歌注一卷李光地撰

九歌解一卷顾成天撰

屈原赋注六卷通释二卷音义三卷戴震撰

屈子生平卒年月考一卷陈晹撰
楚辞人名考一卷俞樾撰

离骚草木疏辨证四卷祝德麟撰

楚词辨韵一卷陈昌齐撰
楚辞韵读一卷宋赋韵读一卷江有诰撰

离骚释韵一卷蒋曰豫撰

屈子正音三卷方绩撰

(案):从《清史稿·艺文志》中观之,清人对《楚辞》研究可谓蔚然大观。清人较前人发展之处在于将《楚辞》贯以“经”的位置,足见《楚辞》尤其是《离骚》篇在清代文人及清代文学上的地位之高。此外,清代对《楚辞》考据深刻,亦可见清代考据学尤其是小学的发展程度之深,并且出现了许多专门为《楚辞》某一篇作注的现象,这也可见清人读书较前的发展之处。最后,清代出现了对屈原个人生平考释的专著,这也是前代文人很少留意的。

七《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类存目》记载:

楚辞章句十七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汉王逸撰

楚辞补注十七卷内府藏本宋洪兴祖撰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内府藏本宋朱子卷

离骚草木疏四卷安徽巡抚採进本宋吴仁杰撰

钦定补绘离骚全图二卷国朝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

山带阁注楚辞六卷楚辞余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国朝蒋骥撰

天问天对解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杨万里卷

楚辞集解八卷蒙引二卷考异一卷两淮盐进採本明汪瑗撰

离骚草木疏补注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屠本畯撰

楚骚协韵十卷附读骚大旨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屠本畯撰

楚辞听直八卷合论一卷两江总督採进本明黄文焕撰

楚辞评林八卷内府藏本明沈云翔编

天问补注一卷浙江巡抚採进本国朝毛奇龄撰

楚辞灯四卷内府藏本国朝林云铭撰

离骚经注一卷九歌注一卷安徽巡抚採进本国朝李光地撰

离骚经解一卷浙江巡抚採进本国朝方楘如撰

离骚解一卷江苏巡抚採进本国朝顾成天撰

楚辞九歌解一卷江苏巡抚採进本国朝顾成天撰

读骚别论一卷江苏巡抚採进本国朝顾成天撰

离骚中正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林仲懿撰

屈骚心印五卷浙江巡抚採进本国朝夏大霖撰

楚辞新注八卷陕西巡抚採进本国朝屈復撰

楚辞章句七卷山东巡抚採进本国朝刘梦鹏撰

(案):《四库全书》是我国历代图书的集大成,它囊括了我国先秦至清代乾隆前期的典籍。从《楚辞类存目》看出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楚辞研究的壮观场面。除了对前代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外,当代人也作了许多的努力,出现了许多当代人研究的楚辞注本,尤其是对《离骚》的研究非常突出。这也可以看出清代人的治学严谨以及清代的学术氛围的浓烈。

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版)录:《楚辞章句》十七卷,汉王逸著。汉王逸,字叔师,南郡宣城人。顺帝时官至侍中,事迹具后汉书文苑传。旧本题校书郎中,盖据其注是书时所居官也。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又以贾宜《惜逝》,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袤《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逸又以已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十七卷。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楚辞》的所有篇目。

三对历代私家书目的分析

所谓私家书目,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著录对象基本上是私人藏书。最早的私家目录始于南朝宋王俭《七志》和梁阮孝绪《七录》。而较有影响的如(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清)钱曾《古堂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等。他们收藏了许多的善本,这对我国的图书管理及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文我将对一些有影响的私家书目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我们更能清楚全面的了解楚辞的存目情况:

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

楚辞集注八卷后语六卷辨证一卷

朱文公所定也。《离骚》凡七题,二十五题,皆屈原作,定为五卷。《续离骚》八题,十六篇,定为三卷,校晁氏本增《吊屈原》、《屈赋》二篇,而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

离骚章句一卷吕成公所分也。以《离骚经》一篇为十六章

离骚草木疏四卷通直郎行国子录河南吴仁杰撰庆元间自序

(案):《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澶州清丰(今巨鹿)人。在四川荣州为官时得井度大量赠书,1151年前后撰成《郡斋读书志》。该书有1157年前后四川刊行本共4卷;宋淳祐九年(1249)衢州刊行本,共20卷,收录图书1461部;宋淳祐十年(1250)袁州刊行本共4卷,收录图书1468部。

该书对《楚辞》的记载只存有较有影响的三种本子。

二(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

楚辞十七卷汉护都水使者先禄大夫刘向集,后汉校书郎南郡王逸叔师注,知饶州曲阿洪兴祖庆善补注,逸之注虽未能尽善,而自行淮南王安以下为训传者,今不复存。其目仅见于隋唐志,独逸注幸而尚传,兴祖从而补云。于是训诂名物详矣!

离骚释文一卷古本,无名氏,洪氏得之吴郡林虙德祖,其篇次不与今本同。

楚辞考异一卷洪兴祖撰

重定楚辞十六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

礼部郎中济北晁补之无咎撰。去《九思》一篇入《续楚辞》,定著十六卷,篇次亦颇改易,又不与陈说本同。续、变二篇。皆楚辞流派,其曰“变”者,又以其类“离骚”而少变也。新序三篇述其意甚详,然其去取之际,或有不可尽晓者。

楚辞集注四卷右司郎宣城周紫芝少隐撰。尝为《哀湘》、《累赋》,以反贾谊、扬雄之说,又为此书颇有发明。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侍讲建安朱熹元晦撰

楚辞后语六卷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晁氏续、变二书刊定,而去取则严而有意义。

龙冈楚辞说五卷永嘉林应辰、渭起撰。以《离骚》章分段释为二十段,《九歌》、《九章》诸篇亦随长短分之。

校定楚辞十卷翼骚一卷洛阳九咏一卷秘书郎贻武、黄伯思、长睿撰

(案):《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目录。南宋陈振孙撰。陈振孙(约1183~约1262)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浙江吴安)人。平生好藏书,每至一地都要访书、求书。累积藏书5万余卷,他历20年撰成《直斋书录解题》56卷。明初《永乐大典》曾采录此书,后佚。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22卷,并详加校定,即今通行的武英殿本。著录图书3096种,51180卷,分53类,大致依经、史、子、集顺序编排。各类根据需要撰写小序。该书是第一部以“解题”为书名的目录,其“解题”(提要)即于书名之下记载篇帙、作者、版本等情况,并评论图书得失。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该书所记述的《楚辞》凡九种。并将其放于集部。

三(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骚赋类》记载:

林兆珂楚词述注(此目系庐氏校补)

赵南星离骚经订诂一卷
黄省曾骚苑四首

陈第屈宋古音义三卷(别本有注云:闽中人,字季立)

汪瑗楚辞集解十五卷又楚辞蒙引二卷(别本有注云:新安人,字玉卿)

张之象楚范六卷

黄文焕楚辞听直八卷(字维章,福建永福人。天启乙丑进士。海阳、山阳知县,考授翰林院编修)

张燦拟离骚一卷又蹇骚一卷

冯雅言天对六篇(此目系庐氏校补)

(案):《千顷堂书目》是明代较有影响的目录学书籍。记载《楚辞》凡九种,多是官家书目未曾记录的书目。这为我们研究《楚辞》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楚辞类》记载:

离骚草木疏四卷朱庆元刊本焦弱侯藏书宋通直郎充国子录河南吴仁杰撰

五(清)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记载:

楚辞十七卷明隆庆刊本王端履旧藏汉刘向编集王逸章句、史传、序骚、辨骚、直音

楚辞十七卷明覆宋刊本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校书郎王逸章句(宋)曲阿洪兴祖补注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明嘉靖刊本宋朱子集注朱子序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东洋覆元刊本宋朱子集注朱子序

离骚集传一卷(钞本)(宋)晋陵钱杲之集传

离骚草木疏四卷(钞本)通直郎行国子录河南吴仁杰撰

篆文楚骚五卷附录一卷明刊本不著撰人姓名

六(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

楚辞十七卷明翻宋本校书郎王逸上,曲阿洪兴祖补注

楚辞十七卷明万历丙戌刊本汉刘向子政编集王逸叔师章句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明正德刊本朱子集注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明依宋刊本宋朱子撰
楚辞辨证二卷后语六卷宋刊本朱子既作集注复订旧注之谬,为辨证又以晁以道所辑续楚辞二十卷,删定五十二篇为后语,皆自为序。

楚辞五卷明刊本汉宣城王逸章句,宋新安朱子集注明会稽王亹校定,萧山来钦之述注

离骚集传一卷影宋本汪鱼亭藏书晋陵钱杲之集传

离骚图一卷精写本区湖萧云从、天木甫

七(清)潘祖荫《滂喜斋藏书志》记载:
宋刻楚词后语六卷二册宋朱子作楚词集注又以晁补之所辑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删定五十二篇为后语自为之序。

八(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记载: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宋刊本宋朱子撰后附扬子云反离骚一篇,并洪兴祖论,自加论语于后卷一卷二,钞补全其后语。已佚

楚辞八卷附辨证二卷后语六卷元刊本朱子既作集注,复订旧注之谬为辨证,又以晁补之所辑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删定五十二篇,为后语二书,皆为之序。

楚辞补注十七卷明刊本题校书郎王逸上,曲阿洪兴祖补注,案陈氏书录附考异一卷本,别为一书,此乃散入各句下非洪氏原本之旧然,犹是明繙宋刻讳字俱减笔,知此书在宋时已窜乱矣!

离骚草木疏四卷影钞宋本宋吴仁杰撰卷末有仁杰自跋。及方燦跋,又有张师尹、杜醇、吴世杰校正。

离骚集传一卷题晋陵钱杲之集传,此书惟见钱氏敏求记其注一。

九(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离骚类》记载:

楚辞十七卷明刊本汉刘向子政编集王逸叔师章句。黄汝亭叙,冯绍祖序。

楚辞十七卷明覆宋本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汉校书郎王逸章句,宋曲阿洪兴祖补注。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明刊本

十(清)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楚辞类》记载:

楚辞章句十七卷汉王逸撰明正德十三年高第、黄省曾刊本

楚辞章句十七卷汉王逸撰附疑字直音补一卷明隆庆五年夫容馆翻

宋刊本
楚辞章句十七卷汉王逸撰宋洪兴祖补注明翻宋刊本

楚辞集注八卷宋朱熹撰元天历三年陈忠甫宅刊本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熹撰元后至元二年丙子建安傅

子安本

楚辞集注八卷宋朱熹撰元刊本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熹撰明刊巾箱本

楚辞辨证二卷宋朱熹撰宋嘉定四年杨楫刊于同安郡斋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熹撰反离骚一卷明嘉靖十四年袁絅刊本

楚辞集注八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十七年杨上林刊本

反离骚一卷汉扬雄撰宋刊本

离骚集传一卷宋钱杲之撰宋刊本

山音斋别集清贺宽撰此乃丹阳贺宽瞻度楚辞私笺也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撰宋庆元六年庚申罗田县庠刊本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撰影写本钤有汲古阁朱文印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撰清方甘白传录鲍廷博知不足斋本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撰旧写本钤刘端临藏印

(案):傅增湘(1872—1950)著名藏书家。四川泸州江安人。字润沅、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1898年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他一生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所藏书目总计达20余万卷。著有《藏园瞥目》、《藏园东游别录》、《双鉴楼杂咏》等。而《藏园群书经眼录》则是对他自己的藏书作了一个概要。从《楚辞类》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楚辞》本中,最具影响的是王逸的《楚辞章句》,此外便是朱熹的《楚辞集注》。

十一(清)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

离骚草木疏四卷

刘杳之书不可得而见矣。世传惟宋吴仁杰斗南所著《草木疏》,复经甬东屠本畯田叔芟其蔓衍而补益之,改尽斗南旧观,且以吴氏阙“鸟兽”为非通论。夫美人香草,骚之寄托云然。后人止疏“草木”者。其意适与灵均合。田叔别撰《昆虫疏》,盖欲多识鸟兽木之名欤?失骚人旨矣。此从曹秋岳先生借录,得观斗南原书,何其幸也。

钱杲之离骚集传一卷

杲之晋陵人。解《离骚》而名为集传者,不敢同王叔师之注也。然其旨一

禀于叔师,旁采《尔雅》、《山海经》、《本草》、《淮南子》诸书,而不分《离骚》三百七十三句为十四节。盖谓古诗有节有章。赋则无章有节耳。杲之不晓昭明置“骚”于“诗”后之义,妄认“骚”即为“赋”,侏儒之隅见此。

(案):《读书敏求记》是清初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钱曾所作的一部善本书解题目录,是研究我国古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该书对《楚辞》类的收藏只列有两种,然而却作对这两种书作出了精妙的评价。这为我们后人研究《楚辞》选择版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四结语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滥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极深远的影响。因而对《楚辞》的研究自汉开始就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楚辞》对后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它的思想影响。尤其是《离骚》篇中表现出来的屈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引起了后世文人仕子的共鸣。故《楚辞》的整理与研究决不是种偶然。

本文主要是对自汉至清所出现的历代官家和私[家书目作一个整理和概要,以方便于研究《楚辞》的学者进行资料查找。从上文所列的所有可以让我们看出历代对《楚辞》研究的几点线索:

一.对《楚辞》的定名问题。

从《汉书·艺文志》始,“楚辞”名并未定下。对“楚辞”中的作品均以“赋”命名!直到刘向时,才出现“楚辞”这一名称,后世研究者沿用之。正如《四库全书》所载的:“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后人或谓之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骚标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

此外,由于《楚辞》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很高,故《楚辞》在文学中的地位有所上升,有时甚至将其定名为“经”,与传统的儒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如《离骚经》一书就出现了许多的研究著作。

二.对《楚辞》的研究角度多样性。

对《楚辞》的研究角度存在着多样性:内容、注音、释物等三方面。从内容上看,出现了许多对《楚辞》作注的专门著作,如后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朱熹《楚辞集注》等。
从注音上看,因为《楚辞》是用楚地的方言所写的文学作品,这就给非楚地的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而在读不通的情况下,要理解我一篇文章那就更困难。从这一角度来讲,给《楚辞》注音是很有必要的。历代出现了许多对《楚辞》注音的作作,如《楚辞音》、《楚词辨韵》、《楚骚协韵》、《离骚释韵》等。

从释物上看,我们知道,《楚辞》是“名楚物”的一部作品。有许多楚地的事物外地人是不知道的,再加上时代久远的的影响,这给后世读者在阅读上造成了一些障碍。为了方便多数读者理解,于是许多学者对《楚辞》中所出现的名词进行解释,形成的许多的专著。如《离骚草木疏》等。

三.对《楚辞》的归类问题。

在官家书目中,一般都把《楚辞》归为集部总集类,而有的私家书目却把它归入集部的别集内。

四.对《楚辞》的篇名排序问题。

对《楚辞》的篇名排序,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在《四库全书》中有更为详细的阐述。研究者可以之为参考。

参考书目:

(1)(汉)蘭台令史班固撰,(唐)秘书少监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唐)魏徵等撰《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6)(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7)(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9)(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10)(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11)(明)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12)(清)张金吾撰《爱日精庐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3)(清)沈德寿撰《抱经楼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4)(清)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清)潘祖荫撰《滂喜斋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6)(清)瞿镛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7)(清)陆心源撰《皕宋楼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8)(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清)钱曾撰丁瑜点校《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20)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