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话神人哲学悲剧——梅新林说《红楼梦》

作者:梅新林
我新近创作了一首《红楼曲》,体现了我对《红楼梦》的理解。

“穿过富贵场的层层烟云,回首温柔乡的重重幻觉。”富贵场和温柔乡构成了《红楼梦》里面非常重要的空间,以后就成为贾宝玉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舞台。

“十九个春夏秋冬的红尘历劫,终于到了最后的了却。所有的春意融融,春情绵绵,都化为红楼一梦,葬花一阙。不同的生离死别,一样的悲壮惨烈。”林黛玉和薛宝钗代表了《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曲终人散,回风舞雪,独行在一批白茫茫的大地上,身后的脚印随生随灭,那是你留给这人世间的深情吻别。”我想,贾宝玉的最后出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他对人间充满了留念之情。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10载,增删《红楼梦》5次,最后将初名《石头记》的小说改题为《金陵十二钗》,很巧合的是,《红楼梦》留下了5个书名,有人说曹雪芹10年之间把《红楼梦》改了5次,是不是每改一次都把书名换了一个,这是一个猜测。

一部《红楼梦》,刚好构成春夏秋冬一个循环

对《红楼梦》怎么理解?首先要对它的总体结构有所把握,否则,就会在阅读过程中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总体结构把握了以后,对《红楼梦》的阅读非常有益。这里提四点,第一点是文本的还原,我们要特别注意整个《红楼梦》的空间就是富贵场与温柔乡,石头起了凡心,僧说你下凡历劫了,但是你最后还是要历劫回归的,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是一个还原,所以我们要把握《红楼梦》整体的结构。

再是叙事结构。我把《红楼梦》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回到第5回,是开端;第二部分——第6回到第63回,是展开;第三部分——第64回到第98回,是高潮,标志性就是林黛玉去世;然后到第120回,是结局,为四大部分。林黛玉的去世可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去世相比,以后的一切都是走向结局。这4部分刚好构成春夏秋冬一个循环,你按照这样的结构去读《红楼梦》,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我们再看一下原型图示,其中属于“母体”原型的重要人物,首先是女娲,女娲创造了石头。第二个是仙姑,第三是贾母,在《红楼梦》里面,贾母是地位最高的统治者;第四个是刘姥姥,这个人物非同一般,她出场时是有求于贾府的,但到了最后,却拯救了贾府,拯救了大观园。属于“主体”原型的核心人物是甑贾宝玉、钗黛合一,分别构成神性与俗性、神缘与俗缘的双重冲突,是整部《红楼梦》的核心结构所在。属于“中介”原型的,则有一僧一道、一甑(士隐)一贾(雨村)。

生离甚于死别,实际上最后也是失败者
我把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冲突,归纳为神缘与俗缘的冲突。“木石前盟”、“金玉良缘”都是一种象征,贾宝玉身上有玉的一面也有石的一面,石的一面要求他完成“木石前盟”的演绎,而玉的一面又要他完成“金玉良缘”的演绎,这两者要在他身上同时演绎,本身就充满着内在矛盾:一个是精神结合,一个是肉体结合,一个是超俗美的代表,一个是世俗之美的代表。过去红学界很多人老是拔高林黛玉,贬低薛宝钗,如果薛宝钗就这么坏,这么差劲的话,哪里值得贾宝玉去爱呢?薛宝钗大度,善解人意,我想男同胞选妻子,肯定都会选薛宝钗。但是你如果是在读文学作品,你就会选林黛玉,因为林黛玉充满激情,充满诗意。如果一个褒扬,一个贬低,这样就违背了贾宝玉的意愿,也违背了作者的意愿。两种美不可兼得,所以才造成了巨大痛苦。

薛宝钗和林黛玉既是两种类型,同时也代替了所有的女性,两种命运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悲剧精神。最后的结果是林黛玉失败了,薛宝钗胜利了,表面上是这样,为什么?王熙凤用一个调包计,薛宝钗和贾宝玉结了婚。因为这个时候贾宝玉的玉弄丢了,他已经变成傻瓜了,要薛宝钗跟他结婚只是冲喜,薛宝钗听到之后不是喜而是感到悲,她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了。这不是一种悲剧吗?我前面讲,死别是一种悲剧,生离更是一种悲剧,死了就死了,但是薛宝钗最后是活守寡。生离甚于死别,表面上是薛宝钗胜利了,但是实际上最后大家都是失败者。

“红楼梦”对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继承和创新

我国古代小说在创作中有三重模式。第一重模式是思凡模式,天上的神仙要下凡了。为什么下凡?我们凡人都想成为神仙,但是一旦成为神仙以后就发觉不好玩,还是凡间好,所以偷偷下凡。比如织女下凡。

我们看一下《红楼梦》继承这个模式后是怎么创新的。我归纳有这么几点,第一是向往富贵场、温柔乡的红尘历劫。假如石头没有经过女娲锻炼,没有生命,就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痛苦,但是石头变成了贾宝玉以后就有了欲望,有了欲望以后就有了痛苦。从此,它也就陷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第二是红尘来历中富贵场向温柔乡的倾斜。本来神仙下凡是要帮助凡人的,就像织女帮助董永,后来的仙女下凡则主要是出于爱情,但是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到了大观园以后,他对于家庭的责任,对于男性应尽的责任,对于功名的追求都非常淡漠,他躲进大观园里面去,不知道春夏秋冬。

第三是告别富贵场与温柔乡的本体回归。最后还是要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不可抗拒。

第二重模式是悟道模式。同样源远流长,有两个案例可以证明,分别是庄子和黄帝的对话、庄子与牧马童的对话,发展到后来又有南柯一梦、黄梁梦等等。这个模式也在《红楼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有如黄梁梦中的枕

窍,贾宝玉进了大观园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枕窍。

归纳起来,第一,富贵场和温柔乡是红尘人生的总结。这个过程是一个悟道的过程。第二,富贵场、温柔乡与梦幻复合系统。《红楼梦》前80回写了梦15处,幻觉2处,后40回写了梦4处,幻觉12处。前80回重在梦境,后40回重在幻觉。第三,退出富贵场和温柔乡、回归本原。

第三重模式是游仙模式。游仙模式的演变,有三个类型,第一个是桃花源的类型,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代表,第二个是烂柯山类型;第三个是天合山类型,这个类似对《红楼梦》来讲,最为接近。游仙模式往往是一个凡间男子来到仙窟遇到仙女,把功名丢弃到一边,主要是男欢女爱,但最终结果还是要回归凡间。大观园可以视为凡间仙窟的变形,而太虚幻境则有天上仙宫的影子。

在《红楼梦》里面,有三重哲理的交融与超越
在《红楼梦》里面,有三重哲理,跟前面的三重模式相对应。它受到儒家、佛教道教与道家哲学的深刻影响。

第一,儒家哲理。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在《红楼梦》第二回里面有一首“无才可去补苍天”的诗,说明了作者有补天的意识,有补天的情结。但问题是现实中的贾宝玉拒绝了补天的使命和责任,他觉得处于末世时代已无天可补,而男性则是无才可补,补天要靠女性,正所谓“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现代社会多是女人当家,男性走向厨房,女性走向社会。《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治家能力非常好,一个是王熙凤,还有一个是探春。

第二,佛教与道教哲理,首先是一个出世的情怀,最后的结局已经命定,贾宝玉是一定要出家的。然后是隐喻,人生的种种的诱惑和磨难,通过梦幻来表现。梦幻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结构上的模拟功能,一个是意义上的警示功能,人生几十年,通过一个梦一个幻觉就能起到模拟与警示的作用。还有方外高道对红尘迷者的点化,有直接点化,也有间接点化,这些点化都写得很精彩。最后同样是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是一个循环圆圈。

佛教的色空观与道教的梦幻观互有异同,相比之下,《红楼梦》更受到道教的影响。

第三,道家哲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有一种强烈的回归原始母系大同社会的意向,有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情结,与《红楼梦》的崇阴抑阳、女性至上具有内在相通之处。以女娲、警幻仙子、贾母、刘姥姥为代表的母亲原型与以钗黛为代表的少女原型,既是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又明显受到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其中受老子影响的主要是其母体回归思想,老子强调“道”是万物创生的本体,作为一切生命的总根源,因而“道”的循环运动最终都必然要回归于这一生命本体,即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庄子影响于《红楼梦》的内容更为丰富,比如“逍遥游”、“蝴蝶梦”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悲剧意识。《红楼梦》的女儿有三种命运:死亡、出嫁与出家,而最终都无不走向毁灭,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女儿乐园大观园一变为“葬花冢”,黛玉的葬花即为自葬,所以《红楼梦》即是一部生命哀歌。此与庄子生命悲剧意识是息息相通的。第28回写贾宝玉听到黛玉《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一内心独白既表达了对于生命必然毁灭的深切悲哀,又进入生命存在本身的形而上的哲理思考,葬花——生命毁灭——老庄哲学,由物质而生命,由情感而哲理,由直观而深邃,在浑然一体的象征中同时迸发出诗性与哲理的光辉。所以仅仅将道家哲理对《红楼梦》影响理解为出世思想,是不准确的,是也不够深刻的。

《红楼梦》的多重复合主题及其悖论意义

《红楼梦》有多重主题。首先是一个挽歌的定位,然后是由多重挽歌复合而成的:一是贵族家庭的挽歌,四大家族必然要走向灭亡。第13回,秦可卿托梦于王熙凤就在暗示这个家族必然要走向灭亡;二是尘世人间的挽歌,芸芸众生的种种的红尘诱惑与冲动最终都无不归之于悲剧的虚无;三是生命之美的挽歌。金陵十二钗里面的女孩子个个都是审美化、神圣化、本体化、诗意化的结果,她们都像诗一样的脆弱和美丽。

最后一点说一下《红楼梦》的悖论意义,从青埂峰、太虚幻境、贾府到大观园,从女娲、仙姑、贾母到刘姥姥,包括一僧一道、一甑一贾,等等,都充满着悖论意义,比如大观园与贾府,大观园是以贾府的存在为前提的,而贾府的衰败最终必然导致大观园的毁灭。但最重要的是以钗黛为代表的神缘与俗缘的悖论,两人分别代表了两种美——神圣美与世俗美,这是最高境界的悖论。林黛玉与贾宝玉是不能结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神缘,而薛宝钗跟贾宝玉是必须要结婚的,因为他们是俗缘。有一次贾宝玉来到薛宝钗住处,看到薛宝钗的臂膀非常丰满,不禁动情了,心想这个臂膀长在林妹妹身上该多好了。可这两种美是不可得兼的,有能得兼的吗?有,就是秦可卿,既有林黛玉之美,又有薛宝钗之美,但是结果呢?秦可卿的结局是青春早夭,表明两者一旦得兼,就会走向毁灭。

一个惊叹号,它使人们永远记忆起神奇和谜幻;《红楼梦》是一个问号,它为人们留下一道道欲罢不能、欲解不透的难题;《红楼梦》又是一个省略号,六个圆点就仿佛是《红楼梦》是引人继续向前的目标,同时又是通向永恒的内在召唤,正是这个通向永恒的内在召唤,不断指引着人们向红楼世界的永恒之境迈进。

【原载】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演讲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