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咏梅词欣赏

作者:童昌森

陈亮是当时的婺州永康(即现浙江永康)人,很有才气,喜欢谈兵,著有《酌古论》以阐述前人用兵之成败。南宋孝宗兴隆初年,有人向朝廷推荐陈亮,但陈亮却针对朝廷与金人议和的决策,向朝廷上《中兴五论》,力主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南北。就是因为他上《中兴五论》,得罪了权臣,所以他没有被朝廷录用,他只得回乡著书。到了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也就是在上《中兴五论》后十七年,陈亮改名陈同又到京城向朝廷上书,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这次上书震动了孝宗,孝宗打算擢用他,并借以激励群臣。当有大臣去告知他这个信息的时候,他却不愿与这些无作为的大臣相见而逃走了,于是大臣们都极力贬损陈亮,从而陈亮也就不能得到孝宗的任用。陈亮上书后等待了十日,未见下文,于是他又到皇宫上书,但仍然未能见效。此后他还再次上书过,因而孝宗被激怒了,他被孝宗定性为狂怪。直到光宗即位后,光宗策进士,他才被光宗看重,光宗擢他为进士第一,让他去做官。可惜,天不遂人意,陈亮未到任所就病死途中了。虽然陈亮的一生就这么完结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政论著作和诗词作品,所以后人尊他为哲学家、政论家和词人。

陈亮留下来的词作74首,《宋词全集》(任汴、武陟仁编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录其词62首。在《宋词全集》所录的62首词中,明确标出以梅为题的词有6首。本文就对这6首咏梅词作点粗浅的讨论,意在与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们共赏,也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 词的景、情、意简说

1、点绛唇?咏梅月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与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这首词的前半阕,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夜深了,明月高悬在湛蓝的洁净的天空,窗外的水塘边上梅花正尽情的开放。在月光下,瘦瘦的却有钢骨之气的梅枝伸向水面,一股清香在水面上轻轻地漾开,这清香随着月光穿过明如白昼的小窗,沁入了正在沉思的词人的心怀,词人的思情带着这梅的幽香乘着月光飞向了远方。

这首词的下半阕则描写梅的清香沁入词人的梦魂(思绪)飞向远方的情景。词人的思情带着梅的清香和骨气飞向远方,和远方的知音谈心。词人说:“你知道吗?这梅尽管受尽了云雨的摧残,它那铮铮之骨气和清淳之幽香依然如旧。”在这里,我们体会了到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我们也领悟到:陈亮与友人的情感要比苏东坡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里所表达的情感,多出了许多骨气铮铮的人格的显露。

这首词的前半阕是状景的,后半阕是抒情表意的。其实,在这首词里,词人和梅花已经融为一体了。梅的美德和梅的气韵格调就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这是一首景情意融和的好词。

2、好事近?咏梅
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这首词的前半阕四句和后半阕的前两句都是状景的句子。在这首词中,词人在看景。词人看到了什么?词人看到了在暮色苍茫中默默开放的两三枝梅花,词人看到了在屋檐下有玉奴在孤独地吹着笛子。这梅花是何等洁白无暇。玉奴应该是年轻的女子吧?她是谁?是真有其人还是词人意想中的美女?我们大可不必细究。在朦胧的暮色中,两三枝开放得如同白玉的梅花,散发出清淳的幽香,屋檐下有娴静的美女在吹笛,美的感觉油然而生,词人陶醉了。他一直在看,看了多久呢?一直看到月儿升起,月光如水银泻地般地给大地披上了乳白色的外衣。随着月光的轻移,梅花的影子也在水塘边的苔石上轻轻地抚着。这静、幽、清、香交融的美景,融和在月光下的水面上,融进了词人的胸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难道还比不上世外桃源吗?词人真有点想追随庄周化蝶飞升了。词人飞升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飞去呢?因为词人只怕飞升以后就再也找不到梅花从而也就闻不到梅花的幽香了。词的最后两句是表达词人的感情的。从这感情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高洁的品格,和不愿逃避现实的志向,这就是词人最可宝贵的意。不是吗?尽管他向朝廷提出《中兴五论》而不被任用,但他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奋斗,过了十多年,他还要上书,一直到成功了,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词人所表达之意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3、浪淘沙?咏梅

院落晓风酸。春入西园。芳英吹破玉阑干。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      清浅小堤湾。瘦竹团栾。水光疏影有无间。仿佛浣沙溪头见,波面云鬟。

这是一幅早春之晨的赏梅图。早春时节,西园的梅花已开始飘落,梅子已开始孕育,晨风吹来词人已经感觉到了丝丝酸味,那是梅子的气息。飘落的芳英装点着玉阑干,更显出一种高贵清雅。尽管已经到了春天,但是院内仍然使人感到彻骨的清寒。因为在这个小院里,全然没有半点红尘俗气。这是词人早上欣赏梅花时的所见之景和所发之情,它构成了词的前半阕。

词的后半阕则描写了梅花生长的环境。你看,梅花就生长在那洁净宁静,清如镜面的水塘边上。在那小堤湾上,正长着一丛根脉相连紧密相依柔中显出刚强的竹子,梅花就与这竹子作伴。梅花和竹子映入明镜般的水面,正好像有仙女在浣沙。这仙女不就是当年谢灵运在发源于长寿峰的浣沙溪上遇见的吗?不,或许她就是若耶山下的西施。这最后两句就是词人遐想中出现的虚景,这虚景正是词人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反映,这就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情,在这情中寄寓着词人不断追求的志意。

4、品令?咏雪梅

潇洒林塘暮。正迤逦,香风度。一番天气,又添作琼枝玉树。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      深沉庭院,也卷起,重帘否。十分春色,依约见了,水村竹坞。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

这词的上半阕极写词人欣赏雪中梅花的景象。词人在《好事近?咏梅》中有“月华如水过林塘”的句子,可见词人把自家庭院里的水塘称为林塘。词人是富有联想能力的,此时此刻,他触景生情,词人马上由此联想起了唐朝诗人高正臣在自己的庭院也就是林亭中宴客的情景。高正臣在林亭宴客,有好多诗人赴宴,并作诗以记。其中就有几个诗人写到梅花和雪。比如,韩仲宣诗中写道:“柳处云凝叶,梅间雪似花”,弓嗣初诗中则说“柳叶风前弱,梅花影处危”,徐皓诗中有“萍早犹藏叶,梅残正落花”句,高绍诗中也有“岸柳开新叶,庭梅落早花”的描写。而诗人高球则在诗中写道:“极赏林塘暮,处处起烟霞”,可见欣赏林塘那有雪有梅的暮色是多么美好,多么潇洒啊!高正臣宴客时有雪又有梅的情景与词人眼前之景何其相似啊。于是词人就信笔写出了“潇洒林塘暮”的词句。此时,在陈亮的庭院里虽然没有别的宾客与他共赏梅花,但在陈亮的意象中,自家的林塘也显得潇洒。绵绵不断的雪夹带着梅花的清香在天宇中飞舞,园中的花草树木都成了琼枝玉树。在这样的情景中,词人在寻找和风丽日下纷飞起舞的粉蝶,但是他没有找到。这些粉蝶哪里去了呢?看来,这些粉蝶都到落花深处去了。

下半阕接着写雪下得大的景象。你看,在深深的庭院中,也需放下窗帘来阻挡大雪的侵入。笔者认为:这里的“否”字,当作“阻隔”解,而不是疑问词。雪下得很大,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领略水村竹坞的十分春色。水村竹坞就指词人自家的庭院,因为庭院中有水塘有梅花有竹子,也有在水塘边上筑起的以便人们到塘里洗涤的埠头。面对如此大雪飞扬的情景,我们怎能再说江南就只有杏花烟雨呢?江南同样有大雪飞扬的时候。在这样的情景下,词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既有对粉蝶的失望,也有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而引发的对祖国北方大地和北方人民的思念,更有对失去了中原大地后而偏安于南方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他认为:南方不光有杏花烟雨,也会有飞扬的大雪,沉醉于南方的杏花烟雨和歌舞升平是多么可悲啊!这是民族的大不幸!
5、最高楼?咏梅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更朝朝,琼枝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著唐昌宫里观。衣带水,隔风烟。铜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春天的节气刚刚露出头来,而梅花的幽香却早已偷偷地散发在院中了。因为梅花总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在暗香浮动了。有人把“透”字解为“浓”,笔者认为不妥,春气浓了,梅花早就谢了。梅花在深深的院落中展现着自己的清幽和鲜妍。梅花那紫檀一样的枝条就好像流苏带,梅花那黄金色的花蕊更要远远超过魏明帝赏给妃子们的珍贵饰物辟寒钿。梅花是多么清雅多么高贵啊!然而,在当年陈后主的宫里,君皇却并不看重梅花,陈后主看重的是“朝朝新”的琼树。正当陈后主沉浸在“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中的时候,亡国之痛也就降临到他的头上了,陈后主也就成了人们千古耻笑的对象。
遥想当年,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赏的不是梅花,那是牡丹花。梅花是不会到诸如沉香亭那地方去的。想当年,长安安业坊南边的唐昌观里开放的玉蕊花吸引了许多游人,梅花也是不愿意与玉蕊花之类媚俗之花为伴的。想到这里,词人越发感慨万千了。永康与杭州相隔不远,尽管仅是一衣带水之隔,但是两地却象隔着万水千山,信息不通,风烟隔绝。“铜华不御”指的是谁呢?洛神赋中用“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来描写洛神,因而可以认为 “铜华不御”指的是洛神,凌波处实际上是指水面,这一句所表达应该是传说中洛神受到恶龙迫害的情景的。洛神受到了恶龙的迫害,而虢国夫人却被君皇所宠爱。唐朝诗人张祜有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至尊前。”象虢国夫人这样的人居然得到君皇的宠爱,这种对比怎不使词人感慨万千?于是他就带着有点愤怒心情说:看看现在,朝廷里的情景完全与前朝一个样了,实在是可悲啊!这难道不是词人对自己不但得不到任用,反而受到权臣们的歧视和打击的一种指斥吗?

6、丑奴儿?咏梅

黄昏山驿消魂处,枝亚疏篱。枝亚疏篱。蕴藉香风蜜打围。

隔篱鸡犬谁家舍?门掩斜晖。门掩斜晖。花落花开总不知。
这首词写词人在山间驿亭里看到梅花的情景和感受。时近黄昏,词人在驿亭中歇息,眼前突然现出了最能引发词人欣喜情绪的梅花,那梅花枝亚疏篱。这里的“亚”当与“压”通,读作去声。这里的梅花不止是一树,而是紧挨着疏篱有一圈梅花。春风荡漾,春风频频吹动着这一整圈的梅花,春风蕴带着梅花的清香,同时也蕴带着梅花蕴含着的甜蜜气息。词人坐在驿亭里,不但看到了疏篱里边的梅花,还透过疏篱看到了里面的鸡和犬。词人在想:这究竟是谁的房舍呢?你看,那主人多高雅多闲适,小院里有梅花,还有鸡和犬。小院的那门却掩着,要不就进去看看。那掩着的门正挡住了落日的余辉。在这样的人家住着,多自在啊,只要把门掩上,那外面的事情就都不必知道了,管他花开还是花落。这里,词人真有点羡慕这村舍的主人了。

二、 词的艺术特色浅析

陈亮的咏梅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笔者粗略地把陈亮咏梅词的艺术特色归纳为以下四点:

1、环境烘托法

词人笔下的梅花绝不是孤单的梅花,而是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的梅花,这个环境有效地哄托出了梅花的高贵品格。比如在《点绛唇·咏梅》中,梅花就在清水边明月下,这个环境就显得异常清静幽香洁净。在《好事近·咏梅》中,梅花先是在暮烟中,而且有美女和笛声相伴,在这个环境中,梅花独显其洁白如玉不同凡俗的品格;后来梅花仍然回到月光中,回到旁有竹林的水塘边,这个环境也是能够有效地烘托出梅花优秀品格的环境。《浪淘沙·梅》中的环境除了水光竹影之外,还加了玉阑干和墙。这墙是隔红尘的,这玉阑干是衬托梅花清如白玉品格的。《品令·咏雪梅》中词人给梅花以大雪飞扬的环境,用雪来烘托托梅花那不畏严寒的刚强骨气是最好不过了。《丑奴儿·咏梅》的环境是山间农舍,这是远离权贵的环境,也正好烘托了梅花的决不媚俗的品格。总之,词人笔下的梅花始终与月、竹、雪和清水等作伴,而有月、竹、雪和清水的清静洁净的环境正好烘托出梅花那高雅不俗、幽香悠远、不媚权贵、不畏险恶的品格。在词人笔下,梅花的品格与其生长的环境是非常和谐的。

2、反衬法

词人不仅用环境烘托梅花,而且善于用他物来反衬梅花的品格。比如,在《好事近·咏梅》中,用“暮烟苍碧”反衬梅花的白玉无瑕独具一格的品格。在《品令·咏雪梅》中,用粉蝶在雪景中消失来反衬梅花凌寒不凋的刚强品格。在《最高楼·咏梅》中,用流苏带、辟寒钿、琼树、来反衬梅花不媚权贵的品格。词人笔下的反衬既是词人尚景的方法,更是词人抒情和表意的方法。比如“暮烟苍碧”就是当时南宋朝廷的处境,“粉蝶”就是朝廷上那些阿谀逢迎的卑鄙小人,流苏带、辟寒钿、琼树等也代表着朝廷中存在的那些腐败因素。

3、联想想象法

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点绛唇·咏梅》中,词人的思绪飞向了远方与友人相会。在《好事近·咏梅》中,词人又想象着如庄周那样化蝶飞去。在《浪淘沙·梅》中,词人想象出了自己象谢灵运那样遇到仙女的情景。在《品令·咏雪梅》中,词人更是想起了北方大片土地被入侵者占领的现实,从而产生了许多感慨。在《品令·咏雪梅》中,词人想起了唐朝的高正臣在私人庭园里大宴宾朋的故事。在《最高楼·咏梅》中,词人联想起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就更多了,比如魏明帝、陈后主、唐明皇、洛神、虢国夫人等。词人联想起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为表达词人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服务的。

4、物我融和法

所谓物我融和法就是寓情于景表意于情的表达方法。陈亮的六首咏梅词,几乎每首都是先状景,再抒情,然后表意的。词人笔下的梅花就是词人的化身,可以说在陈亮的词中达到了物我高度融和统一的程度。在《点绛唇·咏梅》中,梅的清香与词人一起飞向远方,词人向友人诉说梅花的遭遇,实际上这就是他自己的境遇。在《好事近·咏梅》中,词人想化蝶飞去,但是他担心再也找不到梅的幽香,这梅的幽香就是词人的灵魂,所以说梅就是词人的化身,是高度融和统一的。在《浪淘沙·梅》中,梅花禁受了环境的“彻骨清寒”,这不就是词人自身的处境吗?在词人的意象中,梅和竹在水中幻化出了仙女,这不就是词人期望着自己的精神能够升华吗?在《最高楼·咏梅》中,词人用了许多事物来反衬梅花,实际上就是词人在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辟寒钿被魏明帝所重,但胜过辟寒钿的梅花也就是词人自己却得不到朝廷的信用;琼树得到了陈后主的喜欢,陈后主也就亡国了,而梅花全然不愿意去那里与琼树同流,实际上这就是词人不愿意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表示;唐明皇宠妃子爱看牡丹花,唐明皇却陷入了安史之乱的困境,梅花不愿同流,这也表明陈亮决不愿意与危害朝廷的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意,梅花与词人是同一的;洛神受迫害而虢国夫人却受宠,正是陈亮受压而小人得宠的写照。在《丑奴儿·咏梅》中,梅花在农舍里不是孤独的,词人也喜欢这种自在清静的农舍,这正是词人生根于民间,深得百姓理解和支持的表现。托物寄意就是物我融和的一种。比如《品令·咏雪梅》中的粉蝶,实际上就是那些权臣们的形象,大雪在江南的飞舞,也就暗示着偏安于南方一隅的南宋朝廷行将消亡的必然结局。这是词人忧国忧民情感的表露。

三、词的格律简介

宋代是词的制作空前兴盛的时期。陈亮生活于南宋初年,词经历了北宋较长时期的发展,许多词都已经形成了大家认同的格律规范,所以词的制作是有一定的格律规范的。那么陈亮作词是不是遵循这个格律规范呢?下面就此作点探讨。本文讨论词的格律所根据的是《填词图谱》。在下面的词谱中,○表示可平克仄,─表示平声,│表示仄声,符号下加横线表示此处当押韵。

1、《点绛唇》的词谱为:

○│──    ○─○│──│    ○─○│    ○│──│

○│○─    ○│──│    ──│    ○──│    ○│──│
《词谱》以冯延已的“荫绿围红”词为该词牌的正体。陈亮这首词的上半阕第四句中的“俱”字,不是副词,宜作“共同、一起”解,当读作平声。该词韵用《词林正韵》的第十二部仄声韵。词的格律是完全符合的此谱的。

2、《好事近》 的词谱为:

○││──    ○│○──│    ○│○─○│    ○○─○│

○─○││──    ○│○─│    ○│○─○│    ○○─○│

词牌《好事近》又称《钓船笛》。词中的下半阕第二句中的“阴”通“荫”,读作去声。该词用第十七部入声韵。这首词是完全合律的。

3、《浪淘沙》 的词谱为:

○││──    ○│──    ○─○││──    ○│○──││  ○│──             ○││──    ○│──    ○─○││──    ○│○──││    ○│──

该词用第七部平声韵。完全合律。

4、《品令》的词谱为:

○│──│    ○─│──│    ○─○│    ○─○│○──│    ○│──        ○│○─○│    ○──│    │─│    ──│    ○─○│○─      ○│○──││    ││──    ○○○○○○│

《填词图谱》是以黄庭坚的“凤舞团团饼”为例的。《词律》的谱有点不同,下半阕的第四、第五两六字句分为三个四字句。陈亮的这首词与该谱对照有以下不同:第一,上半阕的第二句中间有读,即“正迤逦”与“香风度”分开,这与《词律》相同。第二、上半阕第四句是七字句,而不是八字句。假设在这句中加一个衬字,比如“了”字,那就仅差一个“玉”的声调不合,其它就基本相合了。第三,下半阕第四第五两句分成三个四字句,这与《词律》的谱相同;第四,“约”是入声词,与要求的平声不合。该词韵用第四部仄声韵。由此说来,该词的格律是基本符合的,仅有有少数地方欠合,有些不合处却与《词律》合。

其实,《品令》的格律本来就有许多种。黄庭坚之后,秦观就写过两首《品令》,这两首词都是三字起句,而且这两首词的第二句也有不同,第一首是四字句,而第二首是五字句。周邦彦也写过《品令·梅花》,其格律又完全不一样。周紫芝、吕渭老两人写的《品令》格律基本相同。辛弃疾等写的《品令》,其格律也不同。由此可见,《品令》这个词牌在宋代根本没有能够使大多数词人去遵循的格律规范。

5、《最高楼》的词谱为:

─○─    ○││──    ○││──    ○─○│──│    ○─○││──        │──    ─││    │──     ○○│○──││    ○○│○──││     ○│││──    ○─○│──│    ○─○││──    │──    ─││    │──

这个谱是根据辛弃疾的《最高楼·长安道》给出的。对照这个谱,上半阕的第三句在该词中分成两个三字句,这样就增了一个字。此外就相合了。韵用第七部平声韵。

6、《丑奴儿》的词谱为:

○─○│──│    ○│──    ○│──    ○│──○│─

○─○│──│    ○│──    ○│──    ○│──○│─

《丑奴儿》又叫《采桑子》。词中“枝亚疏离”之“亚”是动词,表示“接近”的意思,应该读作去声。该词是完全合律的。

综上所述,陈亮作为南宋词人,他作词的态度是严谨的,除了本来就没有定格的《品令》外,其余五首都是遵循前人所给出的规范的。陈亮的这种态度也是值得后人效法的。当然,今人作词未必要拘泥于旧的格律,应当根据当代的特点创造出新的格式来。但笔者认为自己创造出来的新格式,不能随便地冠以某个词牌名。如果冠以某个词牌名,那就得符合那个词牌的格律。把茅台装入五粮液的瓶子,尽管都是好东西,但人们难免要说这是一种失误。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