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奇警语意婉曲——王昌龄《闺怨》研究性解读

作者:李正兵
王昌龄擅长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刻画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其诗语言洗丽、构思奇警、语意婉曲。这里我们就介绍其中的一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闺中少妇不知愁”,初读似乎与诗题“闺怨”矛盾,其实不然。诗人之所以这样构思,是为了展示这位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理变化的微妙过程。这里的“不知愁”,我想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少妇家境富裕,生活顺利;其二,少妇对夫婿的仕途充满浪漫主义幻想。

第二句“春日凝妆上翠楼”紧承第一句的“不知愁”。既然她不必为日常生活操劳,所以心情相对来说是比较悠闲的。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她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和妆饰,喜滋滋地登上了高楼,想欣赏一下百花争妍、万树吐蕊的春来景色。这一句为写少妇的幽怨和惆怅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构思最为独特的地方。主人公登上高楼远眺,陌头杨柳色便跃入她的眼帘,而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却如向东流之一江春水滔滔不绝,汹涌澎湃于少妇的心头。她朦胧中依稀看到了昔日小径折杨柳相赠的情形。于是,她感到了大好春光无福消受的遗憾。这里,是春天的杨柳把她惊醒,并唤起了她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生活的美的欲念与憧憬。在这种刻骨铭心的情绪当中,她感到了人生的苦短,生命的无奈和亲情的弥足珍贵。于是“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泻的情感。

诗贵含蓄,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含蓄、曲折,深得其妙。这首诗除了含蓄地表现了少妇因为青春虚度、独上高楼无复有人相伴的悔恨与惆怅外,同时也表现了王昌龄的深刻的冷静和睿智。他不仅看到了“盛唐气象”下掩盖的脆弱、凄凉、孤苦、无奈、苍凉、幽怨与战栗,更看到了有比战争外在的诱惑更加值得珍视的东西——这是与生命紧紧相联的某种东西,是任何经天纬地的功名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东西。我们一旦勘破了这其中的奥秘与玄机,我们便能心如止水,并本真的享受生命本身携带的的灿烂与辉煌。其实,这同样是一桩伟大宏阔的事业,绝不会逊色于拜爵封侯。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