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苦情所支离的生命图景——解读《夜雨寄北》

作者:李正兵、陈立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情学。”(吴奔星《诗美鉴赏学》)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动力和核心。古往今来,大凡流传久远的优秀诗篇,无不以强烈的情感抒发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风飘调远,蕴藉绵邈,委婉地展示了一幅为苦情所支离的生命图景,为悲剧的晚唐王朝唱出了一曲凄清的挽歌。

开章第一句,诗人便以设问的形式,摆出了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张上。诗的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诗人本已情怀落寞,而眼前却秋雨连绵归期渺茫。真个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诗人如潮水般漫涌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弥漫于巴山夜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的惆怅,客子离人的悲凉以及宦海沉浮的失意,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从表面上看,这一诗句是即景点题,但这一幅充满迷茫的愁闷气氛的图画在表现环境特征的同时,更强烈地渲染着诗人愁苦难捱的心境。

诗的三、四句,诗人宕开一笔,从眼前的景物生发开出,驰骋想像,跨越到将来,写出了与亲人团聚后的快乐。“何当”,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共剪”,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欢乐的无限憧憬。“却话”,袒露了诗人郁闷、凄独的寂寞情怀。总之,诗的前两句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阐发了诗人孤孑寂寞的情怀和对妻子的深深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秉烛谈心的欢悦,反衬诗人今夜的孤独无奈。

但是,这首诗如果仅仅如此解读,难免肤浅。众所周知,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特别浓厚。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也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伤心人往往别有一种情怀。《夜雨寄北》一诗,尽管潜含有些许对未来快乐生活的积极渴盼与祈求,但总的来看,其基调是感伤的,只不过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委婉、很深沉罢了。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不仅隐含了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更包含着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和对于现实处境的愤懑与绝望。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此诗中看出,诗人的生命生气几乎被人间的苦情耗尽。对于诗人来说,生命如同沉沉的恶魔。于是,淋漓的抒情便成为诗人生命方式的一种低调图解。《夜雨寄北》,是诗人一次短暂的唤醒和对无限压迫的反抗,也是诗人生命的一次自我拯救。在这首诗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种无法释然的紧张。那种无力摆脱又无力承受的悲苦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无可知和无把握,几乎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当中。无情的处境 ,最终凝聚成为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破坏了诗人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这样一来,诗人便只能在这种为苦情所支离的生命图景中绝望的徘徊。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