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曲渔父式的文人之歌——《渔歌子》和《江雪》的相似点

作者:李正兵、陈立宏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两诗都运用了定点取景的绘画技巧。

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一静一动,各具特点,然而高明的诗人和画家,往往能够移诗入画,以画寓诗,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以西塞山作为观察点,摄取西塞山前的一组画面:白鹭、肥鱼、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以及披蓑戴笠的渔父。诗人用散淡的笔调,营构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图。《江雪》中,柳宗元则立足江岸,以孤舟为参照点,将连绵的远山、交错的小径连同在寒江之上颠簸的小舟组合成为一幅寒江垂钓图。

二、两诗都体现了精致凝炼的语言风格。

语言凝炼,是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之一。《渔歌子》通篇二十七个字,却写出了西塞山前几乎所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画面配合得非常默契、生动。诗人写“鹭”曰“飞”,写“鱼”曰“肥”;另外风是斜的,雨是细的等等,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和协调的整体感受。《江雪》也只有短短的四句话,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却极其玲珑剔透。例如诗人在“千山鸟飞”、“万径人踪”的后面,加上“绝”和“灭”字,便把动态意义上的景物一下子写得非常沉寂、非常幽静,造成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氛围。

三、两诗都采取了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渔歌子》通过对一个隐士型渔父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追求一种从容自适、无拘无束的隐逸生活的愿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淡泊名利、澄洁自我的高情远意;《江雪》则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了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和苦闷。总之,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在写渔父,其实都是作者自己的咏怀之作。他们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