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小议

作者:王美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这一“窗户”,则不难看出人物心灵的奥妙:喜、怒、哀、乐、美、丑、善、恶……“画眼睛”的重要性,在绘画及小说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这从中国“画龙点睛”的传说及古典小说对人物的描写中可窥见一斑,难怪鲁迅先生要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的所谓“眼睛”,当指眼睛本身,也指人物传神的特征,作品的精妙之处等。因此,“画眼睛”之重要性,也体现在以发抒情感为主的诗中。古人论诗,便有“诗眼”之说。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大诗人苏轼有“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之诗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也有“道眼已空诗眼在”(《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之诗句。范温的诗话干脆以“诗眼”为名,题作《潜溪诗眼》。

古人所谓“诗眼”,有的是指诗中最精妙的字。古人作诗,每每讲究“炼字”,或炼动词,或炼形容词,等等,以求炼出“诗眼”。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千古名句中,“潜”、“润”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春雨绵绵之特点,“绿”写活了春风,隐隐传出了江南春来早的讯息,令人赏心悦目:堪称“诗眼”。

古人所谓“诗眼”,也有的是指诗中最能言情述志、突现主题的诗句,即“一篇之警策”。古人作诗,往往注重“炼句”,或炼发端警遒,或炼篇中破旨,或炼“卒章显志”,以求炼出“诗眼”。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发端“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造就出一种悲壮动人的境界,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由此可见陈祚明对谢诗之评语“发端结响,每获骊珠”并非溢美之辞。屈原《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集中体现了诗人执着的求索精神,可谓全诗之“警策”。白居易《轻肥》诗的结句“是岁江南岸,衢州人食人”,明白如话,反映了当时人吃人的社会现实,与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上文恰成鲜明的对照,点明了诗的主旨,堪称“诗眼”。

最近,看到当代诗人何晴波的一首题为《眼睛》的诗,我觉得“诗眼”不仅是指诗中的妙字警句,似乎还有一种新的内涵。

何晴波的这首《眼睛》诗中所写的“眼睛”,是“我的眼睛”,它与心紧相连,非但是“心灵的窗户”,而且是心灵的捍卫者:“我的眼睛,保卫/心的纯洁和欢欣”。同时,这眼睛又是“诗的眼睛”:“我的眼睛/像两颗灿烂的星”,“诗的眼睛/汇聚着时代的风云”,这些都是“我宽广的心/和母亲更近更亲”的缘故。这样,诗人就将“我的心”与“母亲”,“我的眼睛”与“诗的眼睛”巧妙地联系起来,深刻地表现了诗的主题。

由此可见,这首诗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围绕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抒情感,构思巧妙,因而,诗有较大的思想容量,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诗的巧妙的艺术构思,便是我们赋予“诗眼”的新的内涵。如此说,大概不至于牵强附会吧!

正如每一个健康的人离不开传神的眼睛,每一首有生命力的诗也少不了精妙的眼睛。“诗眼”的得来,跟诗人的艺术修养、创作态度不无关系,与其生活更为有关。“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确是诗人获得“诗眼”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就上文提到的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说,其中的“绿”这一“诗眼”的获得,靠王安石高深的艺术修养,严谨的创作态度,更靠其厚实的生活底子。假如王安石老年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从未见过江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光凭炼字,则未必能炼出“绿”这一“诗眼”的。同样,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切的理解,何晴波大概也很难写出具有精妙“诗眼”之作《眼睛》来的吧!

愿当代诗作者,勇于投身到生活中去,去发掘诗情,去索取“诗眼”,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创作出众多的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诗篇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